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36512" ["articleid"]=> string(7) "585414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544) "痛的太阳穴。

林向阳那双充满极致恐惧的眼睛,和他最后那句“它要替换我”,如同烙印般刻在脑海里。

一股莫名的烦躁和一种……更深层的不安,悄然滋生。

我打开电脑,登录一个需要多重验证的加密医疗数据库。

输入林向阳的名字,系统迅速调出了他的完整档案。

目光飞快地扫过那些冰冷的文字:长期焦虑史,童年创伤(父母离异,母亲有严重酗酒和暴力倾向),多次因急性惊恐发作入院……诊断一栏清晰地写着:复杂性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伴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D)倾向。

下面附着几次住院时主治医生的评估意见:“患者主诉强烈,但缺乏客观体征支持……存在显著的表演型人格特质……需警惕病理性谎言(Pseudologia Fantastica)……”“表演型人格……病理性谎言……”我低声重复着这几个词,试图用它们构建起一个合理的解释框架。

一个习惯性夸大甚至编造痛苦经历以博取关注和同情的病人?

他那些关于门后黑影、指甲刮擦、冰冷话语的描述,那些过于戏剧化的细节——磨损的鞋尖、具体的站立时间——是否只是他精心编织的又一个惊悚故事?

目的是什么呢?

加深我对他的关注?

获取更多的药物?

或者,仅仅是他扭曲人格的一种病态表达?

我试图说服自己。

是的,这很合理。

C-PTSD和DID倾向的患者,常常会模糊现实与想象的边界。

病理性谎言者更是制造细节的大师。

他描述得越生动,反而越可能是虚构的。

那双盯着我的、充满恐惧的眼睛,或许只是他精湛演技的一部分。

我关掉档案页面,靠向椅背,闭上眼。

然而,心底那点不安并未消散。

那份恐惧……那份浸透他每一个细胞的恐惧,真实得令人心悸。

是演技吗?

如果是,那也未免太过逼真。

还有那个词——“替换”。

这个词透出的诡异感,远超一般的被害妄想。

窗外,雨势似乎小了一些,但依旧淅淅沥沥地敲打着玻璃,像无数只不知疲倦的小手。

我起身,走到诊室门口,下意识地检查了一下门锁——牢固的金属锁舌稳稳地卡在锁扣里。

我又凑近那扇厚重的橡木"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135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