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10865" ["articleid"]=> string(7) "584868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4章" ["content"]=> string(3759) "

苏念看着那只憨态可掬的小熊,突然觉得复杂的算法变得亲切起来。她想起自己给陆星延讲“意象的叠加”时,用的是他代码里的“粒子特效”做比喻;想起他教她“递归函数”时,说那像“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一层叠一层,却始终围着‘愁’字打转”。原来最好的教学,是用对方的语言,讲自己的世界。

回到宿舍,苏念打开陆星延传来的“动态规划通俗讲义”,发现里面的例题都被他改成了诗歌相关的——“计算《再别康桥》中‘金柳’出现的最优路径”“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最长公共子序列”,连变量名都用了诗人的名字,x=海子,y=徐志摩,z=北岛。

最让她心动的是最后一页,用代码写的总结:

while(学习未结束) { 苏念的诗歌 + 陆星延的算法 = 1 + 1 > 2; // 因为理解让知识产生了化学反应 }

苏念的眼眶突然有点发热,她拿出手机想谢谢他,却看到陆星延发来的消息:“周月说林教授的期末论文题目,和‘玉兰星’项目早期的诗歌加密有关。”

她的心猛地一沉。“玉兰星”——这个缠绕着陆星延父亲死亡真相的词,像根细刺,总在不经意间扎进他们的日常。

“题目是什么?”苏念的指尖有点抖。

“《从〈诗经〉看古代密码学》。”陆星延的消息很快弹回来,“周月说林教授的论文里,引用了我爸当年的研究笔记,提到‘诗歌的平仄是天然的密钥’。”

苏念想起陆星延U盘里的加密文件夹,想起那句“L的密码是《关雎》第三章”,突然觉得手里的《算法基础》变得很重。她翻开陆星延画的小熊简笔画,发现树洞旁边有行极小的字:“蜂蜜的位置=平仄频率×3.14”。

3.14是π的近似值,也是“玉兰星”项目的核心参数。

窗外的月光爬上书桌,照亮了苏念摊开的《中国现代诗歌史》。在“朦胧诗派”的章节里,不知何时夹了张便签,是陆星延的字迹:“林教授今天去了档案室,借阅记录里有《诗经密码学研究》,还书时间是凌晨两点。”

便签的边缘沾着点咖啡渍,形状像个残缺的“星”字——是陆星延父亲的名字“陆承泽”里的字。

苏念握紧手机,看着屏幕上陆星延的头像,突然觉得期末复习周的图书馆角落,不再是安全的孤岛。那些帮助彼此成长的代码和诗歌,那些藏在注释里的温柔,或许从一开始,就被卷入了某个巨大的漩涡。

而她和陆星延,就像他代码里的两个变量,看似独立运行,却在命运的算法里,成了彼此无法分割的密钥。

图书馆的闭馆铃声在脑海里响起,苏念突然想起陆星延说的:“最好的算法是能自我进化的。”此刻看着便签上的咖啡渍,突然害怕他们的关系,也会在某个未知的参数影响下,进化成无法控制的模样。

她不知道的是,陆星延的电脑里,刚刚收到江翊发来的消息,附着一张照片——林教授的办公室抽屉里,放着本《中国现代诗歌史》,翻开的那页,正是苏念现在看的“朦胧诗派”,页边用红笔写着:“密钥已在他们手中。”

图书馆的空调坏了第三天,闷热的空气像团浸了水的棉花,压得人喘不过气。苏念把《海子诗集》翻得哗哗响,目光却总不由自主地飘向计算机科学区——那个靠窗的位置空了整整三天,桌面干净得像被刻意擦拭过,连她上次落下的半块橡皮都不见了。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0485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