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10786" ["articleid"]=> string(7) "58486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3721) "
苏晓晓把设备发票贴在初心墙上,旁边配着客户评价:“这设备+技术,不输大公司!”赵阳的电脑屏保换成了新相机拍的老街夜景,林溪的手绘板旁摆着“效率提升奖状”——那是团队用废纸壳做的,却比任何奖杯都珍贵。
夕阳下,技术部的设备在余晖里闪着光。陈野知道,专业设备只是起点,真正的底气藏在赵阳熬夜写的代码里,藏在林溪反复修改的画稿里,藏在每个成员对“做好设计”的执着里。当设备的专业遇上团队的用心,小工作室也能拥有对抗大公司的硬核力量。
设备升级的故事,成了工作室“专业成长”的注脚。它告诉所有人:想要被认可,既要懂温度,也要有硬度;既要怀初心,也要肯投入。这种“软实力+硬设备”的组合,正是锋芒设计从“小门面”走向“小团队”的底气所在。
初冬的阳光斜斜地照进出租屋,陈野把刚到账的汉服店尾款明细单摊在桌上。扣除成本和三人的基础分成后,账上还剩下2300元利润,这是“锋芒工作室”成立以来第一笔真正意义上的结余。
“按照协议,利润的10%要作为公积金。”林溪拿着计算器核对着数字,“230元存入公积金账户,剩下的2070元怎么分?”
林墨盯着数字沉默了片刻,突然说:“要不……这钱别分了?”他指了指墙上新贴的合作合同,“上次垫付资金的事让我明白,咱们手里得有笔应急的钱,不然再遇到客户拖欠尾款、供应商催款,又要手忙脚乱。”
陈野眼睛一亮:“我同意!就用这笔钱建个‘团队基金’,专门应对突发情况。”他翻出林溪父亲修改的合同,指着其中一条,“合同里写了‘建立应急储备金’,正好现在落实。”
林溪拿出一个崭新的蓝色笔记本,在封面上写下“锋芒工作室团队基金账簿”:“咱们定个规则吧,基金由谁保管、怎么使用、什么时候补充,都得写清楚。”
三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制定规则。“基金由两人共管,”陈野提议,“林溪管账,我管钱,每次支出必须两人签字同意,林墨做见证人。”他从床底翻出一个铁盒子,把2300元现金放进去,“先把这笔利润全存进去,以后每单利润都按30%补充基金,直到存够5000元应急线。”
“5000元?”林墨惊讶地睁大眼睛,“咱们现在才存2300元,要存到什么时候?”
“慢慢存总会到的。”林溪认真地在账簿上记录,“我爸说,小微企业至少要预留3个月的运营资金,咱们规模小,5000元能应付房租、小额垫付这些紧急情况了。”她在账簿上写下第一条规则:“团队基金专项用于:1. 客户拖欠尾款时的应急垫付;2. 设备维修或紧急采购;3. 成员突发困难的临时借款(需偿还)。”
陈野补充道:“还要加一条,动用基金必须三人一致同意,禁止私自挪用。每次支出后要在账簿上写明用途、金额和经手人,每周对账一次。”他把铁盒子放进带锁的抽屉,钥匙由他和林溪各保管一把,“双人锁,谁也不能单独打开。”
林墨从书包里掏出一个旧存钱罐,是个摔掉了耳朵的陶瓷小猪:“这是我攒钱买潮玩的罐子,现在当基金的零钱箱。平时的小额支出从这里走,大额支出再动铁盒子里的钱。”他把罐子里的硬币倒出来,叮叮当当地数了数,正好87元,“也算我为基金添点启动资金。”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0484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