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10780" ["articleid"]=> string(7) "58486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3751) "
律师函送出去的第三天,商贩带着笔记本找上门,态度从嚣张变成慌张:“我就是觉得好看才印的,不知道这是侵权……”他想私下赔钱了事,说愿意给2000元“辛苦费”。陈野拿出证据副本:“我们的插画用于商业宣传,你盗用盈利,按法律规定至少赔偿5000元,还要公开道歉。”
商贩还想讨价还价,林溪父亲严肃地说:“现在整改还来得及,不然我们只能起诉,到时候赔偿更多。”商贩看着厚厚一叠证据,终于低下头,当场支付了5000元赔偿金,承诺当天就销毁剩余的笔记本,并在摊位前贴了三天道歉声明。
拿到赔偿金的那天,工作室举行了小小的“维权庆功宴”。林溪把5000元摆在桌上,却没想象中那么开心:“这钱赚得太憋屈了,维权比创作还累。”陈野却拍着她的肩膀:“累但值得!这不仅是钱的事,是告诉所有人,我们的设计有价值,受保护。”
晚上整理文件时,陈野找出新的文件夹,在封面写上“法务档案”,把律师函、证据副本、赔偿收据都整齐地放进去。他在扉页写下一行字:“未来设法务部,配专职人员。”林墨凑过来看:“我们现在还小,需要法务部吗?”陈野指着初心墙上的股权协议:“以后要注册公司,股权、合同、版权都是大事,法务必须跟上。”
苏晓晓在客户档案里新增了“版权登记”栏目:“以后每个设计完成,都要做版权登记,线上存证+线下备份。”赵阳开发了“创作时间戳系统”,自动记录设计稿的上传时间和修改记录,生成带水印的存证报告。林溪则把底稿都扫描存档,按日期分类:“再也不怕别人说我们‘抄袭’了。”
这次维权像一堂生动的法务课,让团队明白“规范”二字的重要性。以前觉得“朋友间口头约定就行”,现在知道合同要写清版权归属;以前觉得“设计被用是好事”,现在明白保护版权才能让创作更有尊严。林溪父亲送来几本法律书,在《著作权法》的扉页写:“不懂法寸步难行,懂法才能走得远。”
陈野把赔偿金存进工作室账户,标注“法务基金”:“这笔钱不用来分红,留着做版权登记、合同审核,以后还要请专业法务。”他在初心墙上贴了张“法务小贴士”:
1. 设计完成后立即做版权登记
2. 合同必须注明“版权归属工作室”
3. 发现侵权先存证,再找专业人士帮忙
4. 不怂,但也不莽撞,用法律保护自己
有天修鞋铺大爷来送新做的鞋垫,看到墙上的法务档案,感慨地说:“以前老街商户被侵权只能认栽,你们年轻人懂法,能为自己讨公道,好样的!”这句话让林溪突然明白,这次维权不仅保护了工作室,也给老街的小商户做了榜样——原来劳动成果是可以被尊重的。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法务档案”文件夹上,陈野写下的“未来设法务部”几个字格外清晰。这次实战让团队从“埋头创作”转向“抬头看路”,知道成长不仅需要创意和热情,更需要规则和保护。就像林溪在插画旁补的小字:“设计有温度,法务有力度,才能走得更远。”
这场维权的胜利,成了工作室法务意识觉醒的起点。从那天起,“规范经营”不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签合同前查条款,交设计时留证据,遇纠纷时找法律。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悄悄为未来的公司梦筑牢根基。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0484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