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210767" ["articleid"]=> string(7) "58486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4009) "

林墨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当时客户临时提的需求,我想着回来再说……忘了。”这句话彻底点燃了林溪的火气:“忘了?你忘了我们要按设计难度排期吗?这种临时加需求的订单,至少要提前三天通知技术部和设计部!”

办公室里的气氛降到冰点,只有窗外的雨声越来越大。其实这不是第一次因为分工吵架了:陈野觉得技术部接订单天经地义,没必要事事报备;林溪觉得设计部需要稳定排期,讨厌临时变动;林墨跑业务时总忘了同步客户需求,觉得“回头再说也一样”。线上三人分工模糊时靠默契能应付,线下订单多了,没规矩的弊端全暴露出来。

苏晓晓抱着客户档案册,小声提议:“要不……我们开个会聊聊?”她把大家拉到长桌旁,泡了三杯热茶,“我记录,你们把觉得不舒服的地方都说说。”赵阳也从技术部探出头,手里拿着笔记本:“我也旁听学习下。”

陈野先开口:“我觉得接订单不用太死板,有生意就该接,不然淡季怎么办?”林溪立刻反驳:“但设计需要时间打磨,临时加单会影响质量,砸了招牌更麻烦!”林墨叹了口气:“我跑业务时客户总提新要求,有时候记不全,回来又忘了汇报……”

苏晓晓在白板上写下“核心问题”:

- 接单无流程:谁都能接,接了没人同步

- 排期无计划:设计部被动赶工,质量下降

- 需求无记录:业务部忘汇报,信息断层

- 进度无跟踪:各部门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

“这不是谁的错,是我们缺个‘协作规矩’。”苏晓晓指着白板,“线上三个人怎么都行,线下五个人了,必须有流程!”赵阳突然举手:“我之前在技术论坛看过协作流程图,用箭头标清楚步骤就行!”

四人立刻行动起来,找来了大张素描纸和彩色马克笔。林溪画部门小人:扎丸子头的苏晓晓代表客户部,拿画笔的是设计部,扛相机的是技术部,背公文包的是业务部。陈野画箭头:“接单肯定要先过客户部,不然需求记不清。”林墨补充:“设计完要技术对接,得留缓冲时间。”

苏晓晓在纸上画了个大大的流程图,用不同颜色标注步骤:

1. 接单登记(苏晓晓):客户提需求先填“订单需求表”,必填项包括“风格偏好、截止时间、特殊要求”,同步共享到团队群。

2. 设计排期(林溪):根据需求表在共享文档更新排期表,标注“紧急/常规”,提前和客户确认初稿时间。

3. 技术对接(赵阳):设计稿确认后,技术部需提前2天对接素材要求,避免临时找素材。

4. 进度跟踪(林墨):业务部每天发“进度日报”,包括客户反馈、修改意见,确保信息不脱节。

每个步骤旁都画了小图标:需求表画个文件夹,共享文档画个电脑,进度日报画个日历。苏晓晓还在流程末尾加了个“复盘角”:“每周五开短会,说说哪里卡壳了,随时改流程。”

赵阳掏出电脑:“我可以开发个简单的流程管理系统,填完需求表自动同步到各部门!”林溪把流程图贴在最显眼的墙上,用红笔圈出“技术对接需提前2天”:“陈野,以后急单少于这个时间,必须三人同意才能接。”陈野点头:“行,但设计部排期表要实时更新,我接订单前先查进度。”

林墨主动说:“我每天晚上8点发进度日报,再也不会忘汇报了。”苏晓晓把“订单需求表”打印出来装订成册:“以后谁漏填项,罚买下午茶!”四人看着墙上的流程图,突然觉得之前的争吵都很可笑——原来矛盾不是因为不合,是因为没找到一起走的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50484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