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84295"
["articleid"]=>
string(7) "584362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9章"
["content"]=>
string(2682) "苏怀瑾院士在深夜里,为我倒的那一杯热茶,和那句“把刀磨亮,是为了雕琢自己”的教诲。
我们的圈子,确实不同。
从她选择用物质来定义世界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已经,背道而驰了。
我没有回复,没有点赞。
我只是退出了朋友圈,然后,平静地,删除了那张我曾保存了八年的、我们的合影。
过去,就让它,真正地过去吧。
我拿起桌上一本还没看完的《量子场论》,翻开了新的一页。
窗外,月色正好。
6. 我用三篇SCI,换来去见她的资格时间进入了博士二年级。
我开始进入课题研究的深水区。
苏院士交给我的,是一个关于“中微子振荡”的前沿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项目之一。
这个课题的难度,超乎想象。
我每天都泡在海量的数据和文献里,试图从中找到一丝线索。
有好几次,我都感觉自己走进了死胡同,无论怎么尝试,都无法突破。
那段时间,我压力大到整夜整夜地失眠。
头发也开始大把大把地掉。
陈默师兄看我状态不对,拉我去操场跑步。
“周衍,别把自己逼得太紧。”
他一边跑一边说,“科研这东西,光靠拼命是不行的,有时候,也需要一点灵感和运气。”
“我知道。”
我喘着气说,“但我没有时间了。”
我没有告诉他,我为什么没有时间。
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通知。
明年九月,在瑞士日内瓦,将举办一场全球粒子物理学的顶级峰会。
届时,全世界所有顶尖的物理学家,都会参加。
而峰会的特邀报告人之一,就是苏怀瑾院士。
同时,C大物理系,也有几个青年学者的名额。
我看到,林若薇的名字,赫然在列。
去日内瓦。
去那场峰会。
在我曾经最遥不可及的、属于她的“世界”里,和她见一面。
这个念头,像一粒种子,在我心里疯狂地生根发芽。
我知道,以我现在的资历,根本没资格参加这种级别的会议。
唯一的办法,就是拿出足够分量的、能让所有人闭嘴的学术成果。
我把自己逼到了极限。
我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每天只睡三到四个小时。
我像一个偏执的疯子,一遍又一遍地推演我的模型,分析那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数据。
终于,在一个凌晨,当我又一次推演"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982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