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60385" ["articleid"]=> string(7) "58380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3章" ["content"]=> string(3615) "
当然也有一些翰林学士们,和年轻的新晋进士们暗暗琢磨,申请外调一方,想要做出些政绩来。要知道万历皇帝期间虽然没怎么任命官员,但是往届的科举可是正常举行的,这些人数目可不少,一直等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看到授官的曙光,自然是踊跃报名。
一时之间,没等那些个熬资历的“老部堂”们组织上奏反对,无数翰林、有能力的人申请外调。
“什么?反对外调?你要抗旨不尊?拿下,着锦衣卫核查有无罪责,轻则罢官,重则抄家入狱”
“什么?能不能把你从陕西调到江苏?不可能,你不去有的是人去,再啰嗦就只能去云南,贵州任职了”
内阁值房里,方从哲捏着一份通政司汇总的奏章目录,指尖竟有些微颤。他抬头看向李邦华和周嘉谟,三人眼中皆是难以置信的惊涛骇浪。
他们预想中的惊涛骇浪呢?
预想中的群臣汹汹、死谏跪宫、甚或士林清议沸反盈天呢?
没有!通通没有!
“这…这怎么会……”周嘉谟捻着胡须,失声低语,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数十年宦海沉浮的经验。奏章如雪花般飞入通政司,但那并非预想中万箭齐发的弹劾,而是——
密密麻麻,几乎淹没了其他所有声音的,全是请缨外放的奏折!
《翰林院编修某某请调任河南某府通判疏》、《都察院见习御史某某自请赴两淮盐场效命折》、《礼部主客司主事某某乞往陕西边陲历练禀》……内容虽五花八门,核心却惊人一致:恳请陛下按《外放历练条例》,派臣往地方实务!
偶尔夹杂其间的几封言辞激烈的《论新法苛酷有违祖制疏》、《请陛下收回京官外放成命折》,刚冒个尖,瞬间就被这请调浪潮狠狠拍下去,消失得无影无踪。
内阁的三人震惊的发现,他们想像中的朝堂上下都反对的局面没有发生,偶尔有一些反对的声音,但是马上就被上奏申请外调的奏折给埋没了,一时之间,好像有一股无形却沛然莫御的大势,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席卷朝堂,替朱由校搅碎了所有抵抗者,大明的朝堂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重组和新生。
“疯了…都疯了吗?”李邦华喃喃道,却难掩眼底的一丝被震撼点燃的激悦。他拿起几份请调疏细看,那字里行间并非完全的无畏,却也饱含着一种被压抑太久后终于看到一丝向上缝隙的搏命渴望,“不,不是疯了…”
方从哲长长吐出一口气,眼中精光闪烁,终于窥见其中关窍:
“其一,朝廷悬缺待补多年,实乃百年罕见!多少进士释褐后淹留选馆、观政司务动辄三五年甚至十余年,空耗才情,望穿秋水!《外放条例》一出,等于是陛下开了无数‘实缺’大门!翰林清贵?眼下能先去富庶江南当个六品通判、捞个考绩起点,都是通天捷径!他们焉能不趋之若鹜?”
他拿起一份笔迹略显苍劲的奏折:
“其二,看这封,那个一个被压了十五年的都水司老主事,精于河工,却因不善钻营一直屈居下僚。此番陛下点名洪承畴、孙传庭这等地方能吏入中枢、掌大权,何尝不是一道照亮所有在泥泞地方挣扎的干吏的曙光?他们被‘清流’们压制得太久太深了!如今《新考成法》唯‘实绩’论英雄,这就是他们的翻身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8998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