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60381" ["articleid"]=> string(7) "58380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0章" ["content"]=> string(3589) "

二人闻言,忙起身拱手,齐声谢恩:“臣等谨遵圣命,必当竭忠竭力,辅佐陛下。”

这就是投桃报李了,特别是李邦华听到自己的任命也不由一喜,他也曾想过入阁辅政,可是这么多年的生涯,早就磨平了他的期望,现在陛下,让他有一种君视我为国士,我必以死报之的激动。

“另外升原太仆寺卿毕自严为户部尚书、李长庚为户部左侍郎;

原刑部侍郎王之寀(Cài)起复为刑部左侍郎,刑部员外郎洪承畴升刑部右侍郎。

兵部左侍郎王在晋升任吏部尚书、大理寺少卿杨应聘升吏部左侍郎、巡按淮扬御史崔呈秀升吏部右侍郎。

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原宣大总督崔景荣为兵部左侍郎,右佥都御史张鹤鸣升兵部右侍郎。河南永城知县孙传庭升兵部武选司主事,河南洛阳知县陈奇瑜升职方司主事。”

原兵部左侍郎徐光启升工部尚书,升右佥都御史袁应泰升工部左侍郎,整修全国水利。李之藻升工部右侍郎举人孙元化赐同进士出身升南海子大营兵工厂主事,从五品;原辽东右参议王化贞有外交之才,调为鸿胪寺卿。

另外太常寺少卿王三善刚正不阿,升为督察院左都御史,负责整顿督察院,刑部侍郎王命璿为督察院右都御史。

随着一连串的任命如洪流奔涌而出,方从哲和李邦华对视片刻,皆见对方眼底的震撼与敬畏。

果然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如此大的人员调动,陛下怕是早有准备。

终于,李邦华小心翼翼启齿道:“陛下,如此多的官员任命,恐群臣有所议论,是否需开大朝会,宣示群臣,合议施行?”

朱由校原本温和的神色,忽地转冷,眉头一挑,声音沉如山岳:“朝廷风雨飘摇,辽事未靖。朕若再逡巡迟疑,如何安天下?群臣多嘴,议而不决,朕岂容姑息!”

方从哲与李邦华顿时俯首,不敢再言。陛下最近刚威压朝堂,这样安排虽然不合情理,但也不是不能搞。

“不过陛下,如此调动,朝中恐有职事重叠之弊。”李邦华一语道破关键,乾清宫暖阁内顿时一片沉寂,只有炭盆中银骨炭燃烧的噼啪声作响。

方从哲也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陛下此番擢升,如孙传庭、陈奇瑜等直接由地方知县升任兵部要害司官,王化贞由辽东参议调任鸿胪寺卿,洪承畴更是连跳数级……这固然是破格简拔能员,但骤然涌入如此多“新人”,京城六部各司郎署位置本就有限,必然造成官职重叠,原有的官员如何安置?

更关键的是,这严重触动了官场根深蒂固的潜规则——“非翰林不入内阁,非科道不掌风宪,非久历部曹不任堂官”!这些骤然得居高位的官员,资历浅薄,根基不稳,恐难服众,更易引发清流科道和那些熬资历的“老部堂”们群起攻讦。

朱由校将二人凝重神色尽收眼底,非但没有不悦,嘴角反而勾起一丝意味深长的弧度。他缓缓起身,踱步到悬挂的《大明舆地总图》前,目光如炬,扫过辽阔疆域。

“官职重叠?”朱由校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元辅,李卿,你们只看到了京城的拥挤,可曾看到这万里江山之下,有多少州府县衙缺了能员干吏?有多少地方积弊丛生,亟待整饬?”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8998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