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60379" ["articleid"]=> string(7) "583806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8章" ["content"]=> string(3643) "

这虽然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官员的行政效率,但是在古代这个官员一手遮天的时代,不少地方官员为了完成自己的业绩,会采取极端手段。比如为了让自己的“账面数字”好看,往往会层层摊派、加派杂捐,甚至逼迫百姓提前缴纳。就像是后世有些公司为了业绩,年底拼命冲刺、滥竽充数一般。

结果是:一方面,财政收入和军费供应得以充盈;另一方面,基层百姓负担骤增,苦不堪言。

再加上张居正去世之后,朝廷内部党争再起,东林党人视其为“敛财酷吏”,群起而攻之。地方上那些曾被张居正压制的豪强大族,也趁机翻案,指责考成法的严苛与弊端。

于是,考成法虽在短期内收效显著,却也埋下了民间怨愤和吏治浮华的种子。终究,“成效”成了数字游戏,“政绩”成了门面文章。

然而,张居正毕竟看到了明朝财政与兵备的危机,以铁腕整饬,力图挽救颓势。这段历史,既是明代的写照,也是后世官僚体系永恒的困境——如何让考核不沦为表面文章?如何让吏治不成为百姓之灾?

朱由校听罢李邦华、方从哲的奏言,也不免陷入沉思。他知道,若要继承张居正之遗策,既要汲取考成法的长处,也要避免其激化矛盾的弊端。最要紧的,还是守住“为民请命”的初心,不使数字成为压榨百姓的刀。

朱由校沉吟片刻,指出了此政的弊端:

“考成法虽然有助于提高朝堂效率,却也有其流弊。地方官员为了考绩达标,往往铤而走险,搜刮民财,或虚报冒领。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导致这原本是为督促吏治、整肃朝纲的利器,反倒成了苛政横行、民不聊生的祸根。

“再者,考成法本意在于令吏治有章可循,按月考核、按年定功,六科给事中又时时督察。然因制度过于严苛,稍有差池,官员即有贬黜、罢斥之虞。久而久之,朝野上下,惟恐考成不合,遂生事功浮夸、报喜不报忧之风。政绩虽在纸面光鲜,实则掩盖民间疾苦,酿成了基层官吏的“数字政绩”,而非“民生政绩”。”

朱由校语声低沉,似自言自语:“考成法,犹如双刃之剑。若无良吏奉公,便是酷吏催科;若无圣主明察,便是粉饰功绩。然其初衷,仍为国计民生,不可全废。”

说到此处,朱由校转而看向两人,目光炯炯:

“朕近日思来想去,一直在想能不能既保住考成法的精义,又能消除他的弊端?这样就能使我大明钱粮有序,兵备无虞,百姓不苦,江山不摇。”

李邦华与方从哲闻言,面面相觑,竟是面色微变。二人俱是满朝才俊,自认博通典章、精通吏治,为官数十年,也未能洞察出考成法这等深弊。此刻被皇帝一语道破,心头皆是又惭又敬。

方从哲连忙躬身,语带钦佩:“陛下洞若观火,实非常人所及。臣方才只顾考成之利,未察其流弊,惭愧至极。”

李邦华亦拱手称是,眉宇间仍带几分惊讶:“陛下所言,直中利弊之本。臣等方觉考成法虽严,然若为数字所役,岂不失其本心?幸赖陛下高见,方得醒悟。”

这就是眼界的问题了,朱由校在后世饱经流量之毒,每天都有一群人试图教他掌控天下风云,掌握天下百艺,这张居正的考成法在后世不知道被翻来覆去研究多少次。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8998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