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54846" ["articleid"]=> string(7) "583691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8章" ["content"]=> string(3820) "
寂静之中,丞相房玄龄与尚书杜如晦交换了一个几乎无法察觉的眼神,一同步出队列。
两人躬身,手持象牙笏板,声音沉稳而恭敬。
“启奏陛下,”
房玄龄率先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响,“臣与杜仆射有本上奏。”
“太子殿下已至弱冠之年,仁孝聪敏,天下归心。然,国之储君,当习治国之道,亲历民生疾苦。臣等以为,太子殿下久居深宫,于政务终究是纸上谈兵。恳请陛下恩准,命太子殿下早日就藩,巡牧一方,方能体察民情,增长经纶,不负社稷之托。”
房玄龄一番话说得是滴水不漏,句句为了太子,为了大唐江山。
杜如晦紧随其后,补充道:“房相所言极是。太子殿下乃国之根本,早日历练,方能为陛下分忧,为万世开太平。地方藩政,盘根错节,非亲身治理不能尽知其弊。此乃千金之策,望陛下明鉴。”
两人的声音一唱一和,将“为太子好”的大旗举得高高在上。
然而,殿中百官,哪个不是人精?
这话听在耳里,意思却完全变了味。
就藩?
说得好听是历练,说得难听,不就是变相的放逐?
太子监国之权,乃是储君地位最直接的体现。
一旦离了长安,远离了权力中枢,这太子之位,便等于虚设了一半。
一时间,朝堂之上暗流涌动。
支持太子一脉的武将们,如程咬金等人,眉头已经拧成了疙瘩,鼻子里发出不屑的哼声,若非场合不对,恐怕早已破口大骂。
而魏王李泰一系的官员,则眼观鼻鼻观心,嘴角噙着若有若无的笑意,准备看一出好戏。
所有人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瞟向了龙椅之上的李世民。
他们都在猜测,房、杜二人此举,究竟是自作主张,还是得了陛下的授意?
就在这微妙的寂静中,一个身影从队列中缓缓走出,打破了僵局。
是太尉,长孙无忌。
他面色平静,对着李世民深深一揖:“陛下,臣有异议。”
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长孙无忌可是陛下的内兄,国之柱石,他怎么会出来反对?
难道他没看出来,这可能是陛下的意思吗?
房玄龄与杜如晦的眼中也闪过诧异。
只听长孙无忌不疾不徐地说道:“房相、杜相之言,皆是为国为君之忠言。然,臣以为,此事尚需从长计议。太子殿下虽已成年,但毕竟年轻,心性尚需磨砺。京师乃天下之中,陛下于朝堂之上处理政务,太子殿下在侧旁听学习,日积月累,耳濡目染,此乃最好的教导。若仓促就藩,远离陛下教诲,万一有所差池,岂非与我等初衷相悖?”
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理由听起来同样冠冕堂皇。
“再者,太子乃国本,国本不宜轻动。如今朝局安稳,四海升平,正该是太子殿下固本培元,潜心向学之时。就藩之事,臣以为,为时过早。”
长孙无忌的话,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他这番看似中立的劝谏,却是在公然与房、杜二人唱反调,甚至是在……
忤逆圣意。
一瞬间,朝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诡异起来。
站在队列前方的太子李承乾,自始至终,身形笔挺,面无表情。
他一个局外人,只是静静地听着,看着,那双清亮的眼眸里,没有丝毫的波澜。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发出极有规律的轻响。
他没有说话,只是看着下方争论的臣子,目光深沉。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884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