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28999"
["articleid"]=>
string(7) "5831167"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612) "敛自闭的女生,文字也极力压抑,不走爽点,主打心理悬疑,故事开头甚至用了“梦境与现实交错”的结构,这和我之前那篇《落雪无声》第二章的叙事节奏几乎一模一样。
她还发了微博配文:“这次想试试看不一样的风格,是挑战也是成长。”
底下评论一片叫好。
但我知道——她写得很吃力。
模仿一个文风容易,模仿一种“精神质感”几乎不可能。
她太习惯写“外表甜、剧情燃”的模式,突然换成“沉默又克制”的流派,只会显得她笔下角色苍白、僵硬。
但她不管。
她要抢回节奏。
**推荐期结束后,我的收藏稳定增长,均订破了千,甚至被一个冷门推书博主列入“年度值得追的心理叙事文”。
我没转发,但她看到了。
她第二天坐在沙发上,忽然问我:“你还记得你大学那篇《银河祭》吗?”
我抬头:“记得啊。”
她眼神平静:“你那篇不就是写梦境和潜意识的吗?
是不是最近有很多人开始模仿这种写法?”
我一瞬间明白她什么意思。
她想知道,我是不是在用那个风格重新出发。
我没有正面回应,只说:“这个设定挺常见的,也不新鲜。”
她低头笑了笑:“是挺常见的,就是写得好的人不多。”
<**之后几天,她变了。
她不再每天催我看她的新文,也不再向我提“姐妹情深”的话术。
她开始“盯着”我。
她坐在我身后时,不再刷微博,而是频繁盯着我电脑屏幕;我用U盘存草稿,她也试图问“你文档都放在哪儿”;甚至我每次一更新《落雪无声》不久,她的《夜阑记》就立刻出现极为相似的桥段。
我终于意识到,她不仅怀疑我是“夏堇”——她几乎已经肯定了。
只是,她还差一个证据。
**深夜我在改第十七章,那是我写到目前为止情绪最浓的一段。
主角在精神崩溃边缘挣扎,靠记忆重构自己的人格边界,情绪节奏缓慢但极具压迫感。
写完后,我看着整段文字,忽然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
不是悲伤的那种。
是“终于把真实的自己藏在笔名背后,却没有一个人能看到那是谁”的失重。
但我知道——这样才是安全的。
只要她不知道“夏堇”是谁,我就还站在主动权那一边"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416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