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27575"
["articleid"]=>
string(7) "5830988"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576) "奖,想起班主任说她“前途不可限量”,那些在现代理所当然的骄傲,在这里却成了不合时宜的锋芒。
初夏的汴河岸边,她遇见了梳着双髻的阿桃。
那女孩不过十二三岁,抱着一摞书册在书铺前徘徊,手指怯生生地划过《论语》的封面。
“这书可贵了。”
阿桃见她看过来,红着脸小声说,“我爹是染坊的工匠,说认得字就能记账,可我想读里面的故事。”
林砚之让侍女买下书送给她,阿桃却摇头:“先生说,无功不受禄。
我帮您抄书吧,我认得几个字的。”
那天午后,汴河的风带着水汽,阿桃坐在石阶上,用炭笔在废纸上一笔一画地抄着《诗经》,阳光晒得她额角冒汗,却始终笑得眼睛发亮。
系统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历史节点:庆历新政推行受阻,范仲淹、富弼等大臣遭弹劾。”
林砚之正在父亲的书房里翻找《范文正公文集》,听到这个消息猛地站起。
她知道,这场试图挽救北宋积弊的改革,最终会在保守派的攻击下失败,而这个她曾无限向往的时代,终将走向靖康之耻的深渊。
父亲苏明远近来总是唉声叹气,常常在书房待到深夜。
一次林砚之起夜,看到父亲正对着一份公文落泪,那是关于江淮水灾的奏报,灾民流离失所,而朝廷赈灾款项却被层层克扣。
“砚儿,”父亲发现了她,声音沙哑,“你可知百姓苦?
一粥一饭,皆是艰难。”
她想起现代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想起课本里关于宋朝“积贫积弱”的评价。
曾经让她痴迷的诗词歌赋,此刻蒙上了一层阴影。
那些“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繁华背后,是无数阿桃这样想读书却读不起的孩子,是水灾旱灾面前毫无抵抗能力的百姓,是重文轻武政策下日渐松弛的国防。
秋闱时节,她跟着父亲去贡院外看放榜。
黑压压的人群里,一个穿青布长衫的书生中了举人,当场抱着老母亲痛哭流涕。
旁边有人议论,说他考了十年,家里早已卖尽田产。
林砚之看着那对母子,突然想起自己高考结束后轻松的笑容——在现代,她的努力能换来公平的回报,可在这里,多少人的才华要被埋没在户籍、家境、甚至性别里?
她开始教阿桃读书,把系统里储存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36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