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13559" ["articleid"]=> string(7) "582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5章" ["content"]=> string(4186) "
宣和殿内,赵佶看着画面里淮河上的浮冰与尸体,叹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南北对峙,苦的终究是百姓。”
蔡京在旁道:“陛下,乱世之中,唯有强者能定乾坤。清廷经此一胜,士气大振,若能乘势南下,或可一统天下。”
赵佶摇头:“靠外夷取胜,终非正道。当年石敬瑭引契丹灭后唐,虽得天下,却成千古罪人。清廷若重蹈覆辙,必遭天谴。”
乾清宫内,崇祯帝看着画面里南明学子仍在学堂研习西洋火器的场景,眼中闪过一丝希望:“败而不馁,尚有可为。”他指着画面里工匠们改良火炮的图纸,“只要能吸取教训,改良兵器,整顿军纪,他日未必不能复仇。”
王承恩道:“陛下,议政院已下令编修《通州败纪》,让全军引以为戒。”
“光编书没用!”崇祯猛地站起,“要杀人!要换将!要真正痛改前非!当年朕若能早杀杨嗣昌,何至于……”他突然哽咽,“愿南明能懂这个道理。”
养心殿内,雍正看着天幕上对峙的局面,对索额图道:“传旨,许沙俄佣兵在尼布楚开埠通商,稳住他们。另派使者入藏,联络达赖喇嘛,从西南牵制南明。”
索额图躬身:“陛下圣明。只是连年征战,国库已空,怕是难以支撑。”
“空也要撑!”雍正指着画面里南明南岸的灯火,“朕与南明,不死不休!当年太祖太宗未能入关,朕若能一统天下,必能超越前人!”
天幕的画面渐渐暗下,解说声在各朝宫殿回荡:“1735年末的淮河两岸,寒风卷着血腥气掠过冰封的河面。南明的棱堡炮口仍对着北岸,清军的号角声在冻土上回荡,沙俄佣兵的皮靴踏碎了河边的残雪。这场因新君登基而起的北伐,最终以功亏一篑收场,却让南北双方都看清了彼此的软肋与底牌。对峙仍在继续,只是谁都明白,下一次较量,将决定更残酷的命运。”
嬴政起身离座,目光穿透宫殿的梁柱:“秦以法统兵,胜不骄败不馁。这南明若能知耻后勇,尚可一战;若沉溺于怨怼,必亡无疑。”
刘彻在未央宫的雪地里踱步,佩剑上凝着冰:“汉之强,在于屡败屡战。卫青七击匈奴,六次大胜,一次小败,终成大功。南明若有此韧性,北伐可期。”
李世民在两仪殿收起棋盘,指尖冰凉:“天下之争,不在一时胜负,而在谁能纠错。南明能改通州之过,清廷能拒沙俄之诱,方能得天下。”
赵佶在宣和殿写下“慎战”二字,笔锋沉重:“兵者凶器,不可轻用。南北双方若再轻启战端,恐致华夏沉沦。”
崇祯帝在乾清宫对着淮河的方向深深一拜,泪水滴落在案上的《孙子兵法》上:“愿天佑华夏,早日止戈……”
雍正在养心殿的烛火下写下“雪耻”二字,笔锋狠戾如刀:“此仇不报,誓不为人!”
当天幕最后一缕光消散,各朝宫殿的灯火都透着彻骨的寒意。帝王们知道,1735年的淮河对峙,已不再是简单的南北分野,更牵扯着沙俄的野心、南洋的动荡与天下百姓的命运。这场拉锯战的终点,或许比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残酷。
欲知南北双方将如何打破僵局,沙俄又将在华夏乱局中扮演何种角色,且听下回分解。
咸阳宫的青铜灯在晨雾中泛着冷光,嬴政的目光掠过天幕上展开的东亚海图,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犀角镇纸。三日前通州兵败的血色尚未褪尽,此刻光幕已切换至1730年的日本列岛:“当南明忙于北伐筹备时,东亚海疆再起波澜。德川幕府为遏制西洋势力渗透,颁布《锁国令》:除长崎外,关闭所有港口;严禁西洋商船入港,南明与荷兰的贸易被限定在每年一次;凡偷渡出海者,斩立决。此举令南明在日商人损失惨重,仅丝绸一项便积压三十万匹,贸易额骤降七成。”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088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