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13553" ["articleid"]=> string(7) "582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1章" ["content"]=> string(3742) "
天幕的画面转向归途,解说声带着凯旋的喜悦:“1730年春,历经五年远航,南明第二支使团主力返航。船队带回的书籍装满一百二十箱,涵盖西洋各国的军事、科技、医学、农业;特产包括高产土豆种子、改良棉种、西洋乐器;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回了法国、荷兰、英国等国的使臣——这是欧洲国家首次正式派遣使团访问中国。南京港万人空巷,百姓争相目睹金发碧眼的西洋人,士子们围着新书彻夜不眠,南明‘开眼看世界’的浪潮,自此席卷江南。”
“万国来朝,本是盛世之景,然今时不同往日。”李斯看着画面里西洋使臣向弘光帝递交国书的场景,神色凝重,“秦之万邦来朝,是因我强彼弱;如今这西洋使臣来访,带着的是学问技艺,藏的是竞争之心。南明若不能分辨优劣,盲目吸纳,恐引火烧身。”
嬴政目光落在画面里双方签订的《学术交流协定》上——南明派学子赴欧洲留学,西洋派学者来华讲学。当看到“平等互利”四字时,始皇帝缓缓道:“秦与匈奴互市,也讲平等,却始终保持警惕。这南明能与西洋平等交往,不卑不亢,是好事;但若忘了‘防’字,便是坏事。”
刘彻在未央宫看着画面里西洋使臣演示燧发枪的场景——射速远超南明现有的火绳枪,眉头紧锁:“看到了吗?这就是差距!当年朕见匈奴骑兵比汉军快,便立即改良马种;如今西洋火枪比我朝先进,必须马上仿制!”
卫青道:“陛下,使团带回的图纸里就有燧发枪的制造方法,南明已在苏州设厂仿制,想来很快便能量产。”
“光仿制不够!”刘彻指着画面里西洋学者讲解化学原理的场景,“要学其根本,知其所以然。当年赵过改良农具,不仅造新犁,更教百姓耕作之法,这才叫真正的学习。”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画面里南京街头出现的“西学书局”,士子们争相购买《几何原本》《人体解剖学》,笑道:“民心向学,国之幸也。”
长孙无忌指着画面里西洋使臣与南明学者争论“君权与民权”的场景,“陛下,这些西洋学说恐动摇君权。当年韩非子言‘事在四方,要在中央’,这才是治国根本。”
“无妨。”李世民摆手,“学问如流水,疏浚方能不腐。当年魏徵常劝朕‘兼听则明’,就是要听不同声音。南明能容西洋使臣直言,可见其自信,这比故步自封强。”
宣和殿内,赵佶看着画面里西洋画家为弘光帝绘制肖像的场景——油画逼真,远超传统工笔,感叹道:“技艺各有所长,当取其精华。”他指着画面里使团带回的土豆种子被分发到各地试种,“此等务实之举,比朕当年沉迷书画强多了。”
蔡京在旁道:“陛下,西洋使臣在南京打探我朝虚实,恐有不妥。”
赵佶摇头:“知己知彼,方能长久。他们打探我们,我们也在学习他们,互有往来,才是常态。”
乾清宫内,崇祯帝看着画面里南明学子与西洋学者用拉丁语交流的场景,老泪纵横:“朕当年若有此等人才,何至于……”他指着画面里新开设的“格物学堂”,学生们正在做浮力实验,“这才是救国之道啊!”
王承恩道:“陛下,南明已决定每年派百名学子赴欧洲,专门学习西洋科技。”
“好!好!”崇祯激动得站起,“十年之后,必有大成!这南明,总算走对路了!”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088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