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13551" ["articleid"]=> string(7) "582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9章" ["content"]=> string(3727) "
嬴政起身离座,目光穿透千年的尘埃:“秦以法统一天下,靠的是兼容并蓄。这南明能学西洋之长,若再补上土地之课,或可成就大业。”
刘彻在未央宫的地图前踱步,佩剑轻鸣:“汉以武拓疆,以文教化。南明既得西洋技艺,又有环球见闻,若能守住本心,不忘华夏根本,必能超越前人。”
李世民在两仪殿收起棋盘,指尖的温度仿佛能点燃变革的火种:“天下之争,不在土地大小,而在是否顺应时势。南明得风气之先,清廷困于旧习,此消彼长,胜负已分。”
赵佶在宣和殿铺开宣纸,提笔绘制世界地图,笑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天下,本就该互通有无,何必你争我夺。”
崇祯帝在乾清宫对着使团归来的画面深深一拜,泪水滑落:“大明……总算看到了新的希望……”
康熙在养心殿写下“急起直追”四字,笔锋凌厉如刀:“胜负未分,我大清未必会输!”
当天幕最后一缕光消散,各朝宫殿的灯火都透着复杂的情绪。帝王们知道,1722年的南明,已不再是那个困守江南的偏安政权,它正带着新旧交织的力量,走向一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未来。而这场跨越时空的较量,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篇章。
欲知南明如何运用西洋新知,清廷又能否绝境反击,且听下回分解。
咸阳宫的青铜灯在晨曦中投射出狭长的光影,嬴政的目光掠过天幕上壮阔的海图,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上的秦权。三日前南明使团带回的西洋奇物仍在各朝宫殿引发热议,此刻光幕已展开1725年的壮阔画卷:“在朱芝冈使团归国三年后,南明议政院以‘通世界、拓见闻、求富强’为名,派遣第二支使团出访西洋。这支使团规模远超前者,由三百二十人组成,包含工匠、学者、商人、军官等各色人才,携带《永乐大典》抄本、丝绸瓷器、茶叶药材等国礼,目标不仅是游历,更是要在西洋各国设立常驻机构,让‘大明’的名号真正扎根异域。”
“以文为帆,以智为桨,此乃远谋!”李斯拄着嵌玉拐杖,看着画面里南京港万人送别的场景——使团成员向百姓展示自制的六分仪,孩童们举着“扬帆万里”的木牌,花白胡须因激动而微微颤动,“秦虽有徐福东渡,却只为求仙;这南明遣使,为的是学问技艺,格局远胜!当年甘罗出使赵国,凭口舌得十六城,然终是邦交之术;如今这使团要扎根异域,传我华夏之学,取西洋之长,才是真正的立国之道。”
嬴政的目光落在画面里使团携带的《农政全书》与《天工开物》上,又扫过随行工匠携带的改良织布机图纸。当看到使团正使在誓师仪式上高呼“不求珍宝,只求新知”时,始皇帝嘴角难得泛起一丝弧度:“秦法重‘实用’,凡能强国者,不问出处。这使团目标明确,不似徐福那般虚妄,可成大事。”
天幕的解说声带着海浪的轰鸣:“1725年秋,使团分乘八艘新式夹板船从宁波启航,沿朱芝冈开辟的航线南下,经南洋、过印度洋,于次年春抵达波斯。在伊斯法罕停留三月,与波斯学者交流天文历法,而后分兵两路——一路北上俄国,考察圣彼得堡的造船厂;主力则西行至奥斯曼帝国,学习火炮铸造技艺。1727年冬,使团主力抵达法国,受到路易十五的接见,在凡尔赛宫举办‘中国展’,引起欧洲学界震动。”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088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