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13546" ["articleid"]=> string(7) "582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6章" ["content"]=> string(3735) "
刘彻在未央宫的地图前踱步,望着南方的方向:“汉之强,在于能纳新。这南明学宋制、用西法,却不失根本,值得称道。”
李世民在两仪殿内收起棋盘,指尖的温度仿佛能融化寒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然能顺应民心者,方能得天下。南明新政顺民心,清廷苛政失民心,胜负已分。”
赵佶在宣和殿写下“新政”二字,笔锋流畅有力:“祖宗之法可变,只要于民有利。这何慎,懂这个道理。”
崇祯帝在乾清宫点燃三炷香,对着天幕深深一拜:“天佑大明……天佑大明……”
康熙在养心殿的烛火下批阅奏折,笔尖在“与南明互市”的奏议上停留良久,终是落下朱批:“准。”
当天幕上的画面渐渐淡去,各朝宫殿内的帝王们都陷入沉思。他们知道,何慎的十年改革不仅改变了南明的命运,也改写了南北对峙的格局。而这场由商人首相主导的变革,究竟能将南明带向何方,成为所有人心中的悬念。
欲知南明能否乘势北伐,重归一统,且听下回分解。
咸阳宫的青铜灯在暮色中泛着幽光,嬴政的目光如深潭般沉静,落在天幕新展开的历史长卷上。三日前南明新政的蓬勃气象尚未褪色,此刻光幕上已浮现出1716年南京城的送别场景:“十年改革终至尾声,首相何慎以七十高龄请辞。议政院感念其功绩,赐‘文忠’谥号,百姓沿街相送,哭声十里不绝。然史家论及此次改革,皆言其‘缝补有余,革新不足’——商业规范仍未触及土地兼并之根,军队精简却保留了南洋殖民军的特权,教育普及仅限江南而不及边陲。南明国力虽增,骨子里的殖民依赖与士商矛盾,依旧如旧。”
“治标不治本,终难长久!”李斯拄着嵌玉拐杖,指着画面里何慎退休后,南洋种植园主立即上书要求恢复“奴隶专卖”的场景,花白胡须因痛心而颤抖,“秦商鞅变法,连坐法根除私斗,军功爵打破世袭,皆是釜底抽薪之举。这何慎只改皮毛,不改根本,与当年王安石变法犯了同样的错!”
嬴政指尖在玉案上轻叩,目光扫过画面中南明土地兼并的数据——1716年,江南百亩以上的大地主较十年前增加三成,流民虽减,佃农比例却升至五成。当看到议政院驳回“均田”提案的记录时,始皇帝冷哼:“秦法‘使黔首自实田’,却严禁豪强兼并,每三年核验一次。这南明纵容士商占地,改革再多也是空谈。”
天幕的解说声带着新旧交替的微妙气息:“何慎退休次月,清廷便在康熙授意下推行‘仿明新政’。以胤祥为改革总领,效仿南明设立‘商部’调控物价,裁撤八旗老弱,在北京开设‘蒙汉学堂’。然八旗勋贵激烈反对,商部成立三月便被架空,学堂只招满人子弟,改革沦为纸面文章。”
“东施效颦,徒增笑柄!”刘彻在未央宫看着画面里胤祥与旗主争论的场景,案上的铜爵被震得作响,“当年匈奴学汉制筑城,却不知农耕之要,终被我朝所破。这清廷学南明改革,却舍不得八旗特权,好比邯郸学步,迟早要栽跟头!”
卫青持剑侍立,铠甲上的纹路在烛火下流转:“陛下所言极是。改革的关键在‘舍’,南明何慎舍了商人短期利益,才得十年安稳;清廷舍不得旗人特权,改革必败。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先自废王冠穿胡服,才得举国效仿。”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08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