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13545" ["articleid"]=> string(7) "5828004"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5章" ["content"]=> string(3750) "

刘彻在未央宫看着画面里回部军队攻占库车的场景,笑道:“这就是穷兵黩武的下场!当年朕击匈奴,也是先安百越,再定西域,从未敢多线开战。清廷想学元世祖横扫天下,却忘了元世祖也有伯颜这样的名将统筹全局。”

卫青道:“陛下所言极是。清廷缺乏统筹之将,又无充足粮草,必败无疑。南明若能趁机北伐,或可一举而定。”

“然南明新政初成,不宜轻举妄动。”刘彻指着画面里何慎在议政院否决北伐提案的场景,“这何慎懂得‘藏锋’,比当年的李广利沉稳。”

两仪殿内,李世民看着画面里清廷的困境,神色平静:“清廷之困,不在外而在内。”他对长孙无忌道,“白莲教因苛政而起,回变因民族矛盾而生,朝鲜之乱因赋税太重——皆是内政不修之过。当年隋末大乱,也是如此。”

长孙无忌指着画面里康熙斥责地方官的场景:“陛下,清廷若能整顿吏治,或许还能挽回。当年唐太宗即位后,严惩贪官,轻徭薄赋,才得贞观之治。”

“难了。”李世民摇头,“这三线战事已耗空国库,哪有余力整顿吏治?南明则趁此机会休养生息,此消彼长,天下大势已变。”

宣和殿内,赵佶看着画面里南明商船在广州港装卸货物的场景——新式火炮、西洋书籍、南洋香料堆积如山,与清廷的窘迫形成鲜明对比。“此消彼长,南明的气数回来了。”

蔡京在旁道:“陛下,南明的新政虽好,却也得罪了不少旧勋。一旦何慎失势,恐生变数。”

赵佶指着画面里学子们在街头宣讲新政的场景:“民心已向新政,谁也改不了了。当年王安石变法虽败,却也留下青苗、保甲诸法,可见好政策自有生命力。”

乾清宫内,崇祯帝看着画面里南明疆域内炊烟袅袅、学堂朗朗的景象,露出久违的笑容:“像个样子了……终于像个大明的样子了……”他指着画面里何慎微服私访,与老农交谈的场景,“为官者,当如此啊!”

王承恩道:“陛下,您看那何慎,竟穿着布衣,吃着农家饭,一点架子都没有。”

“这才是宰相气度!”崇祯感叹,“朕当年若有此等能臣,何至于……”

养心殿内,康熙看着天幕上南明与清廷的对比图——一边是学堂林立、工场轰鸣,一边是战火纷飞、饿殍遍野,猛地一拳砸在案上,青瓷笔洗应声而碎。“传旨!令胤禵放弃南征,回师镇压回变!令山东巡抚限期剿灭白莲教!令朝鲜国王自行平叛,我大清只派观察员!”

索额图大惊:“陛下,这等于承认无力管控藩属,会动摇国本啊!”

“国本?”康熙惨笑,“再不收缩,连北京都保不住!当年明成祖五征蒙古,也懂得见好就收,朕岂能不如前人?”

天幕的画面继续流转,解说声带着历史的厚重:“1710年,南明在何慎改革下呈现出新气象——财政盈余持续增长,新式军队训练完成,学堂培养的人才开始进入官场,江南风气为之一新。而清廷在平息三线危机后,国力大损,不得不与南明签订《淮河和约》,承认双方以淮河为界。南北对峙进入新阶段,南明的复兴之势已不可阻挡。”

“改革者强,守旧者弱,自古皆然。”嬴政看着天幕里何慎被孩童们簇拥的场景,缓缓道,“秦能一统,正是因商鞅变法持续百年。这南明若能坚持新政,未必不能重现大明荣光。”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08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