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06838" ["articleid"]=> string(7) "582692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0章" ["content"]=> string(3917) "
“200万建不出处理重金属的厂子。”林舟往他面前推了份报价单,是市设计院的预算,“至少800万,而且要作为前置条件,与厂房同时竣工。”他盯着对方的眼睛,“否则免谈。”
考察团的车离开时,刘副县长的脸色比青溪河的水还冷。“你这是把项目往死路上推。”他把《任务分解表》摔在林舟桌上,“下个月再没进展,你就回督查室待着——不,是去档案室待着。”
林舟没说话,只是把《乡村振兴产业目录》里的“花椒深加工”项标成了红色。他想起县农科院的建议:用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花椒精油,附加值能提高十倍,且污染为零。“我去趟省城。”他往包里塞了份可行性报告,“省农科院有合作意向,他们能联系到绿色食品企业。”
省城的秋阳晒得人发暖。省农科院的张教授翻着报告,突然指着东河村的地图说:“这里的海拔和土壤酸碱度,最适合发展有机花椒——我们刚跟一家上市公司签了协议,他们正找原料基地。”他往林舟手里塞了份合作框架,“投资2000万,建深加工产业园,废水零排放。”
林舟的心跳突然加速。框架里的就业岗位栏写着“300个”,比化工集团多了一半。“但他们要求严格的有机认证,至少两年不能用化肥农药。”张教授往窗外的试验田指,“前期投入大,你们县得配套有机肥补贴。”
回县的路上,他给县长打了个电话,把有机认证的补贴方案和上市公司的意向书一并汇报。县长沉默了很久,突然说:“你爹当年为了推广有机肥,在花椒林里住了三个月。”他顿了顿,“明天开个班子扩大会,你把方案带来——刘副县长那边,我去说。”
扩大会的晨光里,林舟展开产业园的规划图,东河村的位置被绿色的花椒林图案覆盖。“上市公司愿意承担60%的认证费用,剩下的从乡村振兴资金里出。”他往幕布上投出财务测算表,“三年后见效,村集体每年能分150万,是化工项目的两倍。”
刘副县长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划了道深痕:“两年的空窗期,村民收入怎么办?”林舟往桌上传了份《临时用工协议》:“企业承诺先建烘干厂,收购今年的鲜椒,按高于市场价20%收购——这是他们的预付款凭证。”
幕布上的银行回单闪着蓝光,200万的数字让会议室静了下来。县长突然敲了敲桌铃:“我看行。”他往林舟面前推了支笔,“就按这个方案推进,需要哪个部门配合,直接调动——张副市长那边,我去汇报。”
散会后,林舟在走廊遇见王总,他手里的招商意向书被揉成了团。“你赢了。”王总的声音里带着不甘,“但你记住,在这县里,光有原则走不远。”林舟往综合科走,包里的花椒叶不知何时滑了出来,落在地上,像枚绿色的印章。
夕阳把发改委的窗户染成金红色。林舟在《招商引资任务分解表》的备注栏写下:“2000万(绿色产业)”,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在东河村的土地上,播下了颗沉甸甸的种子。他知道,和上市公司的谈判不会轻松,有机认证的标准、用工的细节、利益的分配,每一项都藏着博弈的暗流——但至少,这条路是朝着光的。
桌上的电话突然响了,是赵老栓打来的,老人的声音混着花椒的麻香:“俺们把蓄水池清干净了,郭守义说,这水能浇出最香的花椒——你爹要是在,肯定高兴。”林舟望着窗外的青溪河,河水在暮色里泛着温柔的光,像在回应着什么。他握紧了父亲留下的钢笔,准备迎接下一场硬仗。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028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