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06835" ["articleid"]=> string(7) "582692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7章" ["content"]=> string(3689) "
窗外的青溪河泛着秋汛后的浑黄,新修的堤坝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林舟瞥见桌上的《青溪县2024年重点项目清单》,“东河村花椒深加工产业园”被红笔标成了“急办”,负责人栏写着“林舟(兼)”。“这是刘副县长特意交代的。”老马往椅背上靠,“他说你在督查室练出了‘火眼金睛’,审批时能把好关——特别是招商引资项目。”
文件夹里的招商意向书还带着油墨味,某食品集团想在东河村建加工厂,附加条件是“减免三年土地使用税”。林舟翻到环评报告那页,废水处理方案只写了“符合标准”,没附具体参数。“这得补全第三方检测数据。”他往“备注”栏写批注,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让他想起在督查室核对检测报告的日子。
老马突然笑了:“小林还是这么认真。”他掏出份县领导批示件,县长的字迹龙飞凤舞:“特事特办,确保年内开工”,旁边有刘副县长的补签:“灵活掌握政策尺度”。“这家企业是张副市长牵线的,据说能带动两百个就业岗位。”老马往东河村的方向瞟,“你知道的,那里脱贫刚摘帽,经不起折腾。”
林舟的指尖在“灵活掌握”四个字上停顿。父亲日记里夹着张老照片:1996年的东河村,村民蹲在花椒林里吃饭,碗沿沾着泥土。照片背面写着:“政策的弹性,该用在帮百姓弯腰能拾到粮的地方,不是帮投机者钻空子的地方。”他把环评报告推回去:“我去趟环保局,调他们的历史检测记录——如果确实达标,再谈‘灵活’。”
环保局的档案室弥漫着樟脑味。2018年的监测数据显示,某食品集团在邻县的加工厂曾因偷排废水被处罚,罚款单上的法人签名,和眼前这份意向书上的一模一样。林舟拍下存档页时,管理员突然说:“上周发改委的人来调过这份档案,说是‘参考’。”
回办公室的路上,郭守义的电话打了进来,老人的声音混着风响:“东河村的花椒快收了,他们说要是加工厂污染水源,宁愿不卖钱也不签字——你爹当年就说,这河是咱的命根子。”林舟望着车窗外掠过的花椒林,树叶在秋风里翻出灰白的背面,像在提醒他什么才是不能让的底线。
刘副县长的办公室在走廊尽头,门虚掩着,里面传来王总的声音:“……只要批文下来,我保证让村集体占股10%,就当支持脱贫攻坚。”林舟推门进去时,王总正往文件袋里塞东西,拉链卡住的声响格外刺耳。“林主任来得正好。”刘副县长往他手里塞意向书,“张副市长明天要来调研,咱们先把框架定下来——细节以后再补。”
“细节就是废水处理方案。”林舟把环保局的处罚记录拍在桌上,日期和法人姓名都用红笔标了出来,“如果‘灵活’是指明知有污染风险还放行,那东河村的脱贫成果,迟早得被这污水冲垮。”王总的脸涨成猪肝色:“你这是故意刁难!招商引资的硬指标完不成,大家都没好果子吃!”
“硬指标不是硬闯红线。”林舟翻开《环境保护法》,第41条被折了角,“如果为了数字牺牲生态,这指标达不达成,对百姓有什么意义?”他往刘副县长面前推了份新方案,“我联系了县农科院,他们有花椒烘干的绿色技术,初期投入虽高,但能申请乡村振兴补贴——这才是能让村民长久得实惠的路。”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028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