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06833" ["articleid"]=> string(7) "582692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6章" ["content"]=> string(3746) "
散会后,县长单独把林舟叫到办公室。墙上的《青溪县水系图》上,东河村的位置被红笔圈了三个圈。“张副市长下周要来视察,你准备份灾后重建的专题报告。”县长往他手里塞了支钢笔,笔帽上的漆掉了块,露出里面的铜色,“这是你父亲当年用过的,他总说,写材料要像修堤坝,既要站得稳,也要留余地。”
林舟摩挲着钢笔,突然明白所谓“敲打式认可”,是既肯定他守住了程序正义,又提醒他别把路走得太窄。就像此刻窗外的阳光,既照亮了堤坝上的裂缝,也给修复裂缝留了时间。
回督查室的路上,张姐拿着份文件追上来:“发改委刚送来的,说想借调你去综合科帮忙,处理灾后重建的项目审批——说是‘加强部门协同’。”她压低声音,“刘副县长刚才在楼道里打电话,说‘年轻人该多轮岗,熟悉全局工作’。”
林舟翻开文件,调令的落款处盖着县府办的公章,日期是昨天——恰好在市纪委通报下发前。他突然想起县长刚才的话:“太刚容易伤着自己”,或许这调令既是保护,也是考验——让他换个战场,继续守着那些不能退让的原则。
窗台上的无字锦旗还在风里轻晃,花椒林的影子投在调令上,像片沉默的铠甲。林舟把钢笔别在口袋里,笔尖贴着肋骨,像父亲在轻轻提醒:真正的坚守,从来不是死磕一个地方,而是把原则带到每个该去的地方。
他给郭守义发消息:“主项目的钢筋抽检合格了,让老乡们放心。”老人很快回复,附带张照片:东河村的村民正在花椒林里搭支架,防止台风天树枝被刮断。配文是:“根扎得深,就不怕风大。”
林舟望着照片里交错的支架,突然明白县长的“敲打”是什么意思。有时候,适当的迂回不是妥协,是为了让根基扎得更深——就像这些支架,看似限制了树枝的生长,实则让整棵树更稳。
督查室的日光灯管不再闪烁,安稳的光落在《信访工作条例》上。林舟把所有文件归档,最后锁进柜里的,是那枚花椒木“守土”印章。他知道,无论去哪个部门,这两个字都得刻在心里,像花椒树的根,在看不见的地方,牢牢攥着脚下的土。
走廊里的议论声小了,建设局的小吴抱着图纸经过时,突然停下来说:“林主任,上次的招投标流程……还能再请教您吗?”林舟点头时,看见对方手里的图纸上,钢筋间距标着标准的20公分,铅笔线画得又直又稳。
暮色爬上窗台时,林舟最后看了眼那面无字锦旗。花椒林的影子在墙上拉得很长,像条通往远方的路。他知道,调岗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就像青溪河的水,绕过礁石,终究还是要往前流。
县府大楼的楼梯间比往常更安静,林舟抱着纸箱往下走时,皮鞋踩在台阶上的声响格外清晰。纸箱里的《督查室工作手册》露出个角,夹着的花椒叶已经干透,却还留着点麻香——那是赵老栓送的头茬花椒,此刻混在一摞文件里,像枚沉默的书签。
三楼的发改委办公室飘着复印机的油墨味。综合科科长老马正用红笔在《项目审批流程表》上画圈,看见林舟进来,笔在“前置审批”那栏顿了顿:“小林来了?你的工位靠窗边,视野好——就是离打印机近,吵了点。”他往桌上推了杯茶,搪瓷杯上印着“脱贫攻坚先进单位”,茶渍在字缝里积成褐色的网。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7028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