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04010" ["articleid"]=> string(7) "582648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634) "入,暗中勾结票号,将公款挪作私贷,赚取利差。

我本欲揭发,却在一次夜巡库房时,撞见陈师爷与一名洋行买办密会。

油灯下,他们摊开一张地图,标注着京郊几处荒地,言及“铁路权”“矿产押款”。

我屏息藏于梁后,听闻他们计划以县衙名义向外国银行借款修路,实则将土地抵押,套取巨款分肥。

若成,不仅百姓失地,国家利权亦将外流。

我顿感脊背发凉。

这已非一县之贪腐,而是列强蚕食、官商勾结的缩影。

我若贸然上报,必遭灭口;若沉默,则祸延乡里。

思虑再三,我决定以账为刃,不动声色地布下一局。

我开始在账册中“无意”留下破绽。

例如,在一笔“修城工费”中,我多记五百两,并在旁注:“银已付,工未竣,待查。”

又在“赈灾米粮”项下,标注“实发八百石,仓存仅三百,余数去向不明”。

这些看似疏漏的记录,实则是我埋下的引线,等待有心人发现。

果然,不出十日,府台派来巡检的户房主簿赵大人亲至县衙查账。

此人乃清流出身,素有“铁面”之称。

他翻阅账册,眉头紧锁,数次召我问询。

我佯作惶恐,一一解释,却在关键处“记不清”,只道“皆依陈师爷所报录入”。

赵大人起疑,暗中提审仓吏、差役,终查实陈师爷贪墨实情。

周县令慌忙撇清,反被牵出借款卖地之谋。

朝廷震怒,革职查办,涉案银两追回大半,铁路抵押案亦被叫停。

案结之日,赵大人召我至府衙,赞我“虽居末职,守正不阿”,欲荐我入京师户部任职。

我婉拒,只求调往京郊一乡,主管屯田账务。

他不解,我 лишь一笑:“账房虽小,亦可护一方百姓。”

自此,我扎根乡野,推行“三联账法”:一联存县,一联交户,一联贴于村口公示。

百姓可核对,官吏难舞弊。

我又引入“周期盘点”“责任到人”等法,使钱粮出入透明如镜。

不出两年,该乡赋税清朗,仓储充盈,竟成顺天府典范。

然而,我深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

甲午战败,庚子国变,列强环伺,国库空虚。

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浊浪中的一叶扁舟。

但每当我看见村中老农拿着公示账单,指着某笔减免税款对孙儿说“这是"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698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