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02130" ["articleid"]=> string(7) "58262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6章" ["content"]=> string(2614) "信心持续‘充值’”:程德师像一个最敏锐的“信心探测仪”,绝不放过李浩任何一个微小的进步和努力。

一个思路正确的尝试,一个独立解出的小题,甚至只是书写比上次工整了一点,都能得到他及时、具体、真诚的肯定。

“这个切入点找得非常准!”

“这个计算步骤零失误,漂亮!”

“这个辅助线添得有想法!”

这些持续的、积极的反馈。

像涓涓细流,不断冲刷着李浩心中因否定和失败筑起的堤坝。

效果是惊人的。

仅仅三次课(每次严格控制在110-120分钟)后,李浩的变化肉眼可见。

他眼神不再躲闪,腰板挺直了,做作业时嘴里会不自觉地哼着程师教的“口诀”。

他遇到难题,不再是立刻放弃或烦躁,而是会下意识地拿起笔在草稿纸上画图、尝试列式。

虽然不一定能立刻解出,但那种“我再试试”的状态回来了!

他最直接的表现是在小测验上。

一次随堂的单元小测,李浩的数学成绩从30分跳到了65分!

虽然离优秀还远,但这是一个质的飞跃!

卷面上,那些曾经大片空白的地方,现在写满了思考的痕迹,虽然还有错误,但能看出思路在挣扎着走向正确方向。

老师甚至在卷面上批注:“进步显著!

思路清晰多了!

继续加油!”

当李浩妈妈颤抖着手,捧着那张65分的卷子时,她的表情复杂得难以形容。

震惊、难以置信、狂喜、羞愧……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她看着儿子脸上那久违的、带着点小骄傲的神情。

再看看那“知识银行”本子上已经画下的十几个小星星。

最后目光落在程德师那张依旧平静无波、只专注于和儿子分析卷面错因的侧脸上。

这一次,她不再偷听,而是默默地退到厨房,倒了一杯温水,轻轻放在程德师手边。

动作带着前所未有的恭敬和小心翼翼。

“程老师……喝水……”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程德师抬头看了她一眼,微微颔首:“谢谢。”

目光随即又回到卷子上,继续对李浩说:“看这里,浩子,这个分类讨论的情况你少考虑了一种,所以扣分了。

但你能想到要分类,这思维就很好!

来,我们把漏掉的那种情况补上……”李浩妈妈站在"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69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