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102128"
["articleid"]=>
string(7) "582628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4章"
["content"]=>
string(2652) "是被那些‘废话’吓住了!
以后遇到应用题,记住:画图,圈关键,找等量关系!
其他的,都是纸老虎!”
3. “记忆钩”与“信心锚”:针对李浩基础概念混淆(如分数通分、去括号变号),程德师没有让他死记硬背。
他拿出了自己的“独门秘籍”——一套他自己编的、朗朗上口的“解题口诀”和形象化的“记忆钩”。
“分数计算莫要慌,分母相同是桥梁。
若不相同咋办哩?
通分变身好兄弟!”
(配合手势:双手合十再分开,表示找公分母)。
“括号前面负号到,里面符号要变号!
正正得正,负负得正,正负得负要记牢!”
(配合夸张的表情:遇到负号就做鬼脸“变变变!”
)。
对于几何证明的畏难,程德师把证明过程比喻成“破案”。
“已知条件是线索,要证的结论是凶手。
我们就是侦探,用定理(工具)把这些线索串起来,找到凶手(结论)!
每一步都要有依据,就像侦探的推理不能凭空想象。”
这些生动有趣的方法,像一把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李浩被恐惧锁住的思维。
他紧绷的小脸第一次露出了笑容,虽然很淡,但却是真实的。
程德师敏锐地捕捉到这个变化,立刻将一道李浩之前完全空白的、中等难度的几何证明题推到他面前:“来,小侦探,试试看?
用我们刚才的‘破案法’,找线索,串起来!”
在程德师鼓励的目光下,李浩拿起笔,虽然手还有些抖,但眼神不再逃避。
他尝试着在图上标注已知条件,嘴里小声念叨着“同位角……内错角……”。
虽然过程磕磕绊绊,中间卡壳了好几次,但在程德师精准的提示(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他想到关键定理)下。
他竟真的独立写出了证明的前两步!
当他在“∴”后面写下第一个正确的结论时,那种难以置信的、混合着巨大成就感的喜悦,点亮了他的整张小脸!
程德师立刻将这个小小的成功放大:“看到没?!
浩子!
你能行!
这就是你的能力!
刚才那两步,思路完全正确!
这就是你的‘证据’!”
4. “知识银行”与即时反馈:程师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封面写上“李浩的知识银行”。
“以后,每解决一个像刚才那样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6913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