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099096" ["articleid"]=> string(7) "582567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3章" ["content"]=> string(2596) "着被砸痛的肩膀,说没事。

但当我再次看向林森时,我发现,他看我的眼神,已经和之前完全不一样了。

如果说之前,我们只是两个在精神世界里互相欣赏的陌生人。

那么从这一刻起,某种更坚实、更具体的东西,开始在我们之间悄然萌芽。

我不知道,这颗种子日后会开出怎样的花,又会结出怎样苦涩的果。

我只知道,那天离开书店时,走在我身边的林森,步子比来时要近了很多。

近到,我能闻到他身上淡淡的、像被太阳晒过的旧书一样的味道。

第二章:靠近书店事件像一颗投入静水里的石子,我们之间原本平静的涟漪,开始有了明确的走向。

线上的聊天变得频繁起来。

林森不再是那个隔一天才回复的“笔友”,他会主动分享他生活里的琐事:办公室新换的绿植、学生在论文里写出的有趣句子、食堂里难吃的土豆烧肉。

这些零碎的、不成体系的片段,像一块块拼图,慢慢在我面前勾勒出一个更真实、更生动的林森。

我们开始打电话。

他的声音在电话里比现实中要沉稳一些,带着一种夜晚特有的温和质感。

我们常常在深夜里聊着,从建筑聊到诗歌,从城市规划聊到历史的变迁。

我发现我们之间有一种奇特的互补:我习惯用理性的框架去解构世界,而他则用感性的触角去感知世界。

我们像是站在一座山的两面,看到的风景不同,却能通过彼此的描述,拼凑出整座山的样貌。

这种心照不宣的靠近,在一个多月后的雨夜,抵达了终点。

那晚我们一起看了场话剧,结束后已经很晚。

初夏的雨说来就来,细细密密地斜织着,将整个城市笼罩在一片湿润的朦胧里。

我撑着伞,和他并肩走在回他家的路上。

昏黄的路灯光线被雨水打碎,在我们脚下铺成一条流动的光河。

一路无话,只有雨滴落在伞面上单调的啪嗒声,和我们两人同步的脚步声。

这种沉默并不尴尬,反而像一种饱含张力的序曲,预示着有什么即将发生。

到了他公寓楼下,我收了伞,抖落上面的水珠。

他站在屋檐下,看着我,似乎在等我说“再见”。

我看着他被灯光映亮的眼睛,那里面有雨夜的潮湿,有话剧未散的余韵,还有一丝不易察ag"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676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