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099095"
["articleid"]=>
string(7) "5825672"
["chaptername"]=>
string(7) "第2章"
["content"]=>
string(2640) "一个教古代文学的老师,能从一幅西方的抽象画里,看到两千年前的求索与固执。
这种连接,比任何关于“解构”的讨论,都更能打动我。
那晚我们加了联系方式。
之后便是断断续续的线上聊天。
林森在现实中似乎有些寡言和害羞,但在网络上,他要自在得多。
我们的聊天内容天马行空,从不说自己的私事,只是分享。
我会给他发一张柯布西耶的建筑结构图,配上一句“你看这线条,像不像一首诗?”
他会隔很久才回复,回我一张江南园林的漏窗照片,说:“你的诗太硬了,我喜欢这种,‘移步换景,别有洞天’。”
他从不秒回我的信息,有时甚至会隔上一天。
但我知道他看到了,并且认真思考过。
这种不急不躁的节奏让我感到舒服。
我们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笔谈,用各自领域的语言,试探着彼此精神世界的边界。
我们第一次单独见面,是在一个月后。
我约他在一家开在老巷子里的旧书店碰头。
那家书店很小,书架一直顶到天花板,空气里全是旧纸张和灰尘混合的味道。
我到的时候,他已经在了,正蹲在一个角落里,认真地翻着一本泛黄的《世说新语》。
阳光从高高的窗户里斜射进来,刚好落在他身上,为他镀上了一层毛茸茸的金边。
我没有打扰他,只是在他旁边的书架上,也抽了本书,假装在看。
意外就发生在那一刻。
我们旁边的一个书架,因为堆得太满,木质的隔板发出一声不堪重负的呻吟,然后整个架子毫无征兆地朝一个看小人书的孩子倾斜过去。
我几乎是本能地扔掉手里的书,跨了一大步,用后背和肩膀死死抵住了那个倒下来的书架。
无数本书籍砸在我背上,钝痛感瞬间蔓延开来。
我咬着牙,确保架子稳住了,才回头去看。
那个孩子吓得呆住了,手里的书掉在地上。
而林森,就站在我身后不到半米的地方,也怔住了。
他手里还捧着那本《世说新语》,眼睛却一眨不眨地看着我,眼神里混杂着惊恐、后怕,还有一些我当时读不懂的东西。
“没事吧?”
我问他,也问那个孩子。
他摇了摇头,嘴唇动了动,却没发出声音。
书店老板闻声赶来,一阵手忙脚乱的道歉和感谢。
我揉"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676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