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099002"
["articleid"]=>
string(7) "5825666"
["chaptername"]=>
string(7) "第1章"
["content"]=>
string(2560)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社会秩序正在逐步重建。
在一些偏远的城乡结合地带,由于战乱刚过,基础设施残破,公共卫生体系尚未恢复,许多地方仍保留着旧时的风俗与禁忌。
尤其是在一些荒废多年的乱葬岗附近,常常流传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传闻——夜半哭声、无名鬼火、影影绰绰的人形在荒草间游荡。
这些现象在当时科学认知尚不普及的背景下,被人们归结为“闹鬼”,尤其是孩子们,一到天黑便不敢出门,生怕撞上“不干净的东西”。
这些乱葬岗,大多形成于战乱年代。
在解放前的动荡岁月里,许多贫苦百姓死后无钱安葬,或因瘟疫、战火而暴尸荒野,最终被草草掩埋于城郊荒地。
这些地方没有碑文、没有标记,坟堆杂乱无章,久而久之,便成了无人管理的“乱尸岗”。
解放后,政府虽着手整顿社会秩序,清理荒地,修建公共设施,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这类区域仍长期存在,成为民间恐惧的源头。
每当夜幕降临,这些荒地便显得格外阴森。
枯树摇曳,荒草丛生,偶有夜鸟惊飞,发出凄厉的叫声,令人不寒而栗。
而最让村民恐惧的,是那些飘忽不定的“鬼火”。
它们呈淡蓝或青绿色,轻盈地在坟堆间游走,时聚时散,仿佛有灵性一般。
老人们常说:“那是冤魂未散,夜里出来找替身。”
孩子们听了,吓得连窗都不敢开,更别提出门玩耍。
其实,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的“鬼火”,正是磷火。
人体在腐烂过程中,骨骼中的磷化物会分解产生磷化氢气体,这种气体在常温下即可自燃,遇到潮湿空气便发出幽蓝的光,随风飘动,远看如同鬼火游荡。
而乱葬岗尸骨众多,磷元素富集,恰好为磷火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加之夜间人烟稀少,视觉错觉与心理暗示叠加,便让这些自然现象被赋予了超自然的色彩。
除了鬼火,还有许多“诡异现象”被口口相传。
有人说曾在深夜听见女人啼哭,声音凄婉,似在诉说冤屈;有人称看见白影从坟间掠过,转瞬即逝;更有甚者,说某家小孩半夜出门撒尿,回来后便神志不清,口中念叨着“有人拉我”。
这些故事在村中广为流传,越传越玄,最终演变成一套"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6757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