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1097927" ["articleid"]=> string(7) "5825593" ["chaptername"]=> string(7) "第6章" ["content"]=> string(2290) "的活动状态、分布规律、生理反应等外在表现,判断其实际感受到的“体感温度”是否适宜,进而调整供暖、通风、湿度等环境参数的动态控温方法。

其核心是“以鸡为中心”,让环境适应鸡的需求,而非让鸡被动适应固定的温度数值。

2. 科学认知肉鸡是恒温动物,但体温调节能力差(无汗腺,主要靠呼吸和体表散热),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笼层的鸡对温度的感受存在差异(如三层笼上层易热、下层易冷),相同温度计数值下,湿度、风速的变化会导致体感温度显著不同(如28℃+高湿度=体感闷热,28℃+适宜风速=体感舒适)。

“看鸡施温”本质是对“体感温度”的直观判断,弥补了仪器监测的局限性(如温度计无法实时反映笼层微环境差异、湿度对散热的影响等),是“以人为本”养殖理念在畜牧业的体现。

“看鸡施温”的数据支撑与对鸡群的影响1. 数据验证雏鸡期(1-2周):适宜体感温度30-34℃。

若鸡群均匀分布、活泼好动、采食正常,说明温度适宜;若扎堆尖叫(冷应激),24小时内死亡率可升高5%-8%,料肉比上升0.1;若远离热源、张口呼吸(热应激),采食量下降10%-15%,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增加20%。

中鸡期(3-4周):适宜体感温度26-28℃。

若鸡群在笼内舒展身体、呼吸平稳,生长速度正常;若上层鸡扎堆(温度过低)或下层鸡喘息(湿度高导致体感过热),每周增重可减少50-80g。

大鸡期(5周后):适宜体感温度22-25℃。

若鸡群安静休息、分布均匀,料肉比可控制在1.8-2.0;若因温度不适导致频繁活动或萎靡,料肉比可升至2.2以上。

2. 对鸡群的直接影响正向影响:精准匹配鸡群体感需求,减少冷/热应激,使免疫力保持稳定(淋巴细胞活性提高15%-20%),发病率降低30%-50%,成活率提升5%-10%,养殖周期缩短1-2天。

反向影响:忽视“看鸡施温”,仅按固定温度调控,会导致鸡群长期处于亚应激状态,生长迟缓、抗病力下降,极端情况(如高温高湿"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669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