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0964215"
["articleid"]=>
string(7) "5796919"
["chaptername"]=>
string(8) "第10章"
["content"]=>
string(2177) "扶起他:“不管是谁留下的,能长出粮食就是好种。”
深冬的一天,下起了大雪。
姜子牙披着狐裘去农田,见有个农户在雪地里栽桑苗,冻得瑟瑟发抖。
“这么冷的天,栽了也活不成。”
姜子牙解下狐裘盖在苗上。
农户认出他,跪地磕头:“大人不怕冻坏了?”
他指着远处的炊烟:“有桑麻,才有炊烟;有炊烟,才有家国。”
三年后,齐国的田野里长满了桑麻,织出的丝绸远销诸侯列国。
那个骂他 “老顽固” 的儒生又来了,对着满田的桑麻拱手:“先生远见,晚生佩服。”
姜子牙笑了:“我不是顽固,是知道百姓要什么。”
他让人把城门上的纸条揭下来,换成 “桑麻之乡” 四个大字。
八十八岁那年,姜子牙坐在桑树下看孩童读书,书中夹着半块当年的牛骨。
一阵风吹过,书页翻到 “天下安定” 处,他合上眼,阳光透过桑叶落在脸上,像撒了层金粉。
武吉站在一旁,见他嘴角带着笑,知道他是想起了当年在朝歌屠牛、孟津卖浆的日子。
“先生,该回家了。”
武吉轻声说。
姜子牙没睁眼,只是挥了挥手。
等武吉再看时,他已经没了气息,手里还攥着那半块牛骨,骨头上的 “周” 字被磨得发亮。
百姓们为姜子牙立了座庙,庙里不摆兵器,只放着桑苗和谷种。
每年春天,临淄的百姓都会去庙里祭拜,祈祷风调雨顺。
他们说,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诸侯,用一把屠刀劈开了乱世,用一颗仁心种下了太平。
作者评论:齐国的桑麻,种的是生计,也是民心。
姜子牙用三年时间证明,最伟大的治国之道,不过是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朴素的道理里。
就像那桑苗,看似柔弱,却能在风雪中扎根 —— 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永远是脚踏实地的付出。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1214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