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0954257" ["articleid"]=> string(7) "5795502"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7章" ["content"]=> string(3571) "

陈东的脚步轻快起来。远处的海面上,一艘渡轮正驶离码头,像载着什么沉重的东西,慢慢消失在海平面。他知道,柳燕的纠缠或许不会就此结束,但那又怎样?他脚下的土地扎实,身边的人温暖,那些前世的阴影,终究只能在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打转。

夕阳西下时,陈东抱着念青,和安芝一起给椰树苗浇水。水流渗进泥土的声音,混着孩子的笑声,像首踏实的歌。他低头看着儿子抓着喷水壶的小手,突然觉得,重生这一趟,最该感谢的不是避开了多少坑,而是终于懂得,好日子从来不是赚多少钱,而是身边有值得的人,手里有能把握的当下。

至于那些沉在记忆里的人和事,就让他们随着海水涨落,慢慢淡去吧。青屿的风,吹得动船帆,吹得开花朵,也吹得散所有不值得的牵绊。

青屿的晨光刚漫过冷链物流中心的屋顶时,陈东已经在产业园的会议室里接待了第三波客人。

暗暗暗

投影仪上正播放着青屿的卫星地图,红色的生态种植区像片蔓延的绿毯,从青屿村一直铺到邻镇的荒坡。坐在对面的几位西装革履的人,是从上海来的农业科技团队,领头的博士推了推眼镜,指着地图上的标记:“陈总,我们团队愿意入驻青屿,只要能共享生态养殖的核心技术,研发经费我们可以承担70%。”

陈东指尖敲了敲桌面,杯里的椰子茶还冒着热气:“技术可以交流,但核心专利不行。”他指了指屏幕上滚动的检测报告,“这些无农药种植的标准,这些生物防治的方案,青屿的乡亲们都能教你们。但专利是全村人的饭碗,不能让。”

博士的脸色僵了僵,旁边的助理赶紧打圆场:“陈总说笑了,我们是真心想合作……”

“我也是真心的。”陈东打断他,目光扫过窗外——物流中心的广场上,停着十辆印着“青屿生态”的冷链车,正等着装货发往全国各地。这两年,随着生态种植名声渐起,青屿已经从个闭塞的渔村,变成了全省闻名的“生态示范镇”,连县城的人口都翻了番,不少外省人举家迁来,就为了能吃上这里的菜。

会议室的门被推开,镇党委书记拿着份文件走进来,脸上带着喜色:“东子,好消息!县里批了,把隔壁三个村都划入生态产业带,以后咱就是‘青屿生态区’了!”他拍着陈东的肩膀,“这可是省里重点项目,下个月还有批农业专家要来驻点,都是冲着你的技术来的。”

送走上海的团队时,陈东站在物流中心的楼顶往下看。新修的柏油路像条黑色的绸带,把青屿村、周边乡镇和县城连在一起,路边的商品房拔地而起,挂着“生态社区”的广告牌;镇中学的新教学楼刚封顶,操场上已经有孩子在跑,他们的校服上印着小小的生菜叶图案——那是青屿生态赞助的。

“东子哥,县招商局的人来了,说有位广东的老板要见你。”技术员小李跑上来,手里拿着张烫金名片,“叫黄志强,说是做农产品深加工的,想跟你谈独家代理。”

陈东接过名片,指尖在“黄志强”三个字上顿了顿。系统界面突然弹出提示:检测到该人物关联多家食品企业,近三个月多次试图获取青屿生态种植专利,关联资金流向可疑。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4100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