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0912327"
["articleid"]=>
string(7) "5787384"
["chaptername"]=>
string(7) "第8章"
["content"]=>
string(2472) "一次,她收到我从苏州寄去的真空雪里红。
海关差点扣留,她写了整整一页纸解释“这是腌制蔬菜,不含肉”。
雪里红到了,她立刻切细,与茭白丁同炒,做成“雪里红炒茭白”,配白粥。
那一晚,她把窗户打开,让零下 20 ℃的风吹进来,一边吃一边吸鼻子:“风里有苏州河的味道。”
三、深夜视频里的“跨国灶台”每周六上午——她的周五夜里——我们都会开微信视频。
她把镜头对准炉子,我把镜头对准天井。
“姑姑,我火太小,糖色起不来。”
我把手机夹在锅铲架上,示范“颠勺听声”:汤汁从“咕噜”到“沙沙”的瞬间,我把锅离火 30 厘米高,手腕一抖,茭白在空中翻了个面,落回锅里“啪”一声。
她隔着 12000 公里惊叹:“声音好脆!”
Leo 会把脸凑过来:“娘娘,我的 Lego 船拼好了,下次回苏州要放在外公家门前的河里。”
我说:“那条河还在,茭白也还在。”
有一次,视频里突然响起公寓火警警报——她忘了开抽油烟机,油烟触发了探测器。
她慌乱地拿着锅铲冲向阳台,我在这边笑得直不起腰。
第二天,她给我发来一张公寓管理员贴在她门上的警告单,上面用英文写着:“请勿在厨房燃烧不明糖类。”
她把警告单贴在冰箱上,旁边是一张我寄去的拙政园明信片,两纸并列,像一对荒诞而温柔的春联。
四、用食物给安全感“打补丁”1. 防疫包里的“隐形菜单”疫情第三年,多伦多口罩紧缺,我每天盯着新闻。
她反而安慰我:“姑姑,别担心,我把你寄来的笋干菜、虾籽、真空八宝酱全囤在地下室,够吃三个月。”
她把每包食材贴上使用日期,还在最外层写“Emergency Menu:油焖茭白、雪菜黄鱼汤、桂花糖藕”。
食物成了她的安全感补丁,补的是不能随时回国的缺口。
2. 学校国际日的“苏州小摊”Leo 学校每年 6 月办国际日。
他提前一周用牙签把茭白雕成小花,泡在淡盐水里,一朵朵装进保鲜盒。
活动那天,他支起一张折叠桌,桌布是蓝印花布,摆上迷你电饭煲,现场做“茭白炒蛋”。
孩子们排起长队,"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3956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