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0904717"
["articleid"]=>
string(7) "578594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5章"
["content"]=>
string(2646) "斗”的时期。
下面有很多回复,大家互相报着公司名,拉群抱团。
在十几楼,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ID,通过一些蛛丝马迹,我确认那是林逸管的师兄,他们曾经在一个社团待过。
那个师兄在回帖里说:“刚跳槽到摩根大通,有没有同僚?”
底下有人回复:“哇,师兄牛逼!
我还在一个小的对冲基金里挣扎。”
然后,那个师兄回复了一句关键的话:“别灰心,慢慢来。
我听说林逸凡师弟也在纽约,好像是在一家叫‘德信资本’的公司,做得不错。”
德信资本。
我立刻搜索这个名字。
这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华人基金公司,办公室就在纽约法拉盛(一个华人聚居区)。
它的业务,主要是帮助国内的一些小老板,在海外做一些见不得光的资产转移和投资。
说白了,就是个灰色地带的金融作坊。
跟高盛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我几乎可以想象出整个故事了。
林逸凡,C大毕业,怀揣着金融梦去了纽约。
但他普通的背景和并非顶尖的学历,让他无法敲开华尔街顶级投行的大门。
于是,他进入了一家华人开的小公司,做法务或交易助理之类的工作。
但他对外,却编织了一个宏大的“高盛精英”叙事。
他利用信息差,在国内的亲朋好友面前,把自己包装成华尔街金童。
那个圈子很小,大家都是华人,只要他不主动戳破,谁又会闲得没事去高盛的官网上查一个VP的真伪呢?
而那篇财经杂志的专访呢?
我找到了那本杂志的电子版,翻到最后,看到了编辑和记者的名字。
我微博上搜了一下那个记者,是一个很年轻的姑娘,刚入行没多久。
她的微博里充满了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憧憬。
我甚至可以猜到采访的过程。
林逸凡通过公关公司,或者自己的人脉,找到了这家杂志,抛出了一个极其诱人的“人设”——华尔街海归精英,回国创业新贵。
对于一个急于做出成绩的年轻记者来说,这是天上掉下来的完美素材。
她会去核实吗?
大概率不会。
她会被林逸凡温文尔雅的气质、流利的英文、以及那些听起来无比专业的金融术语所折服。
她会相信他递过来的所有资料。
因为质疑一个如此“完美”的人,需要巨"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39408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