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0904716"
["articleid"]=>
string(7) "5785945"
["chaptername"]=>
string(7) "第4章"
["content"]=>
string(2644) "小说的,我懂得如何构建一个可信的角色。
一个谎言,需要十个谎言来圆。
林逸凡从大学时代就开始构建他的人设,那他的人生,到底有多少是真的?
我轻轻地拉了一下线头,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要长得多。
我的游戏,才刚刚开始。
第二章:多米诺骨牌学历是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一旦它倒下,紧随其后的,必然是他的职业生涯。
华尔街顶级投行——高盛。
这是财经报道里提到的,也是苏晴不止一次在我面前炫耀的资本。
一个普林斯顿的毕业生,进入高盛,是顺理成章的。
但如果,他只是一个大的普通毕业生呢?
这条路,会变得崎岖得多。
直接调查高盛的人事记录是不可能的。
但我有我的办法。
在如今这个社交媒体时代,一个人的过去,就像散落在互联网沙滩上的贝壳,只要你足够耐心,总能找到几枚。
<我注册了一个领英(LinkedIn)账号,伪装成一个猎头。
头像用AI生成,履历也编得像模像样。
然后,我开始搜索那些在林逸凡声称的任职期间(大约是毕业后的五年),在高盛纽约总部工作过的人。
这是一个极其枯燥和浩大的工程。
我找到了几百个符合条件的人,然后一个一个地看他们的履历、动态和人脉网络。
我在寻找一个交集,一个能证明林逸凡存在的痕迹。
比如,同事的合影,项目团队的感谢名单,或者是在某条动态下的互动。
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每天十几个小时,看得眼睛都快瞎了。
结果依然是:没有。
就好像“林逸凡”这个人在那五年的高盛,是完全隐形的。
这不合常理。
投行是个极其讲究团队合作和社交的地方。
一个VP(副总裁),不可能在公司里毫无痕迹。
我的怀疑越来越重。
于是,我转变了策略。
既然找不到他,那我就去找认识他的人。
根据他大的背景,我开始在各种校友论坛、微博、甚至是十年前的人人网(是的,我甚至找回了我废弃多年的账号)上,搜索他的名字。
终于,在一个大BBS的陈年旧帖里,我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那是一个标题为《有没有在纽约金融圈工作的校友啊?
求组织!
》的帖子。
发帖时间,正是林逸凡应该在高盛“奋"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3940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