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0827922" ["articleid"]=> string(7) "5767840"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4章" ["content"]=> string(3725) "

弘历一边说,一边走到悬挂的巨大西北舆图前,手指精准地点在关键位置,详细解说各部的部署、推进情况以及遇到的困难(如地形复杂、补给线漫长、小股叛匪袭扰等)。

雍正听得极为专注,不时插话询问细节:

“军粮转运如何?可有短缺?”

“回皇阿玛,张廷玉大人统筹后方,调度有方。虽路途遥远,损耗难免,但前线粮秣尚能维持。儿臣离营前,新一批军粮已自归化城起运。”

“士卒士气如何?伤亡抚恤可曾到位?”

“将士们感念皇阿玛厚恩,又因…又因嘉玥降生祥瑞鼓舞(弘历提到女儿名字时,声音微不可察地柔和了一瞬),士气高昂!阵亡将士抚恤已按旨意加倍发放,伤者亦妥善安置,军心稳固。”

“分化离间之策,可有进展?”

“已有成效!杜尔伯特部台吉车凌乌巴什、辉特部台吉巴雅尔等,不堪噶尔丹策零苛待,已暗中遣使输诚,愿为内应。此乃张中堂与费将军运筹之功。”

父子二人一问一答,从战略布局到战术细节,从后勤保障到人心向背,事无巨细。雍正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微微颔首,对弘历在军前历练的成果显然颇为满意。

他能感受到儿子身上那股脱胎换骨般的变化——褪去了出征前的几分书卷气,增添了大将的沉稳与对军国实务的深刻理解,这正是他当初派弘历随军的初衷。

时间在严肃的奏对中悄然流逝。

当弘历将前线形势、将领表现、后续方略都详尽禀报完毕,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雍正端起茶盏,轻轻呷了一口,目光再次落在弘历身上,这次不再是审视,而是带着一丝为人父的温和:

“此次随军,你做得很好。费扬古、岳钟琪在奏折中都对你多有褒奖,说你‘虚心纳谏,体恤士卒,颇具识见’。朕心甚慰。战场之上,生死瞬息,能活着回来,便是大幸。” 这话语中,蕴含着深沉的帝王期许与不易察觉的父子之情。

弘历心头一热,再次起身拱手:“儿臣惶恐!赖皇阿玛洪福,将士用命,儿臣不过略尽本分,何功之有?更蒙皇阿玛恩典,赐予儿臣嘉玥此等祥瑞明珠,儿臣…感激涕零!” 提到女儿,那份压抑的思念终于忍不住从言语中流露出来。

雍正看着儿子眼中极力克制却依旧闪烁的急切,嘴角勾起一抹几不可察的笑意。

他放下茶盏,声音放缓:“好了,正事已毕。你额娘(熹贵妃)惦记你,也惦记她的小嘉玥。今晨朕已准了她出宫,此刻想必正在你府上。你…也快回去看看吧。看看你福晋,更要好好看看朕的嘉玥公主。”

“嘉玥”二字从雍正口中说出,带着一种不同于其他孙辈的、近乎宠溺的亲昵。

弘历闻言,心中那块名为“规矩”的巨石轰然落地,巨大的喜悦如同决堤的洪水,瞬间冲垮了所有堤防!他再也无法保持平静,声音带着明显的激动与颤抖:

“儿臣…儿臣谢皇阿玛体恤!儿臣告退!” 他深深一躬,动作利落,转身时几乎带起一阵风。

当弘历的亲王仪仗终于停在宝亲王府那熟悉的朱漆大门前时,日头已微微偏西。

府门大开,管事、太监、侍卫早已跪迎在道旁,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与喜气:“恭迎王爷凯旋!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弘历翻身下马,动作矫健,目光却已迫不及待地越过众人,投向府邸深处。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36832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