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40596971" ["articleid"]=> string(7) "5715015" ["chaptername"]=> string(8) "第22章" ["content"]=> string(3687) "

酒过三巡,王德凯醉醺醺的,开始搂着林卫东的肩膀称兄道弟。

他拿出文件,找到林卫东的名字,然后拍着桌子介绍道:

“青山屯生产大队的大队长是刘少平,他这人脾气火爆,但性子耿直,早些年当过兵,眼里容不得沙子。”

“你到了村里好好表现,说不定还能当上记分员,也能轻松一些。”

“……”

两人一直聊到酒瓶见底,林卫东起身告辞。

走之前,他拿出一包大前门。

“主任,之前人多我不方便拿出来,您拿着抽。”

这次王德凯没有拒绝,而是直接笑着把大前门放进口袋里。

“你小子挺会来事儿,以后遇到什么麻烦,可以来县里找我。”

林卫东连声道好,然后回到招待所,一觉睡到第二天。

清晨,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县革委会大院就热闹了起来。

等大家落完户,各个公社派来接知青的人陆陆续续抵达,大多数都拉着牛车,或者赶着驴车,一副风尘仆仆的样子。

县革委会大院里的知青,也越来越少。

快到中午时,有三个年轻社员走进院子,开口喊道:“红旗公社的知青在哪里?”

他们拖着两辆破旧的板车,领头的年轻人是个瘦高个,神情不耐,态度冷淡。

“红旗公社的知青赶紧过来,把行李放到板车上,磨磨蹭蹭的在干啥呢?”

到红旗公社下乡的知青连忙跑上前,把行李放到板车上。

“同志,只有两辆板车吗?我们有好多行李,两辆板车恐怕不够。”李红星忍不住开口询问。

“那就自己背着!”瘦高个一点也不客气,“从这儿到我们公社三十里地,待会儿都走快一点,我可不想在路上过夜!”

知青们也发现了来接他们的社员态度不好,只能将最重的行李堆到板车上,把剩下的包袱放在背上。

林卫东默默的混在人群中,一走就是一天。

天擦黑时,大家才到达红旗公社。

现在的公社,其实和后世的乡镇差不多,几间低矮的平房,构成了一条简易的“街道”,旁边是一个小广场,土黄色的泥巴上面停着一辆小巴。

这就是去县里的公车,每周一趟,周日上午八点出发,晚上六点回来。

除此之外,这个小广场每周二,周五两天,是全民们赶场的场地。

赶场,也叫做赶集,是一种民间的贸易活动。

虽然眼下是计划经济,物资的流通和分配主要是通过国家调控,但是一定程度上,是允许民间进行集市贸易活动的。

农民们自己交换物资,售卖自留地出产的农副产品,或者简单的农具以及生活用具,在很多地区都是被允许的。

当然,赶集的规模和频次肯定会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不同地区的政策,实际执行起来也有差异。

在一些发达地区,交易的时间以及种类都有较为严格的规定。

不过红旗公社这么偏远的地方,相对来说,管理就要宽松的多。

甚至偶尔还会有国营商场的人来摆摊位,或者供销社的摊位,来满足偏远地区农民的的日常生活所需。

知青们到了红旗公社,大家都累得不行,许多女生更是眼里闪烁着泪花。

还没到地方呢,许多人就已经开始后悔,早知道就应该再想想办法尽可能留在城里,不然也不用受这份罪了。

林卫东数了数,发现他们大概有四十几个人。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52804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