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33116187" ["articleid"]=> string(7) "4468627" ["chaptername"]=> string(8) "第34章" ["content"]=> string(1928) "。"
"如何改进?"
我取出早已准备好的图纸:
"首先,要改良车轮构造。加宽轮面,增加轮辐,这样就不容易陷入泥泞。"
"继续。" "其次,"我指着图纸,"要在要道修建驿站,设立干粮库。
这些驿站,既是补给点,也是未来五年进军的基石。"
正说着,又一个预警闪过:
单靠民间作坊,产能跟不上军需。 我赶紧补充:"最重要的是要建立军需工坊。
不但要造车,还要制造军械、甲胄、帐篷等物资。
这些工坊,将是我们未来五年的力量源泉。"
建兴十五年仲春,第一座军需工坊在成都建成。 我请来黄月英指导工匠们改良工具,又从武侯学院调来懂机械的学子协助。 很快,新式运输车就投入使用。
经过改良的车轮果然稳当许多,载重量也提高了三成。
正忙着整顿生产,又一个预警闪过:
未来三年,天气多变,若不提前准备,运输必然受阻。
我赶紧向诸葛亮建议:"不如在各要道修建栈道,再建些简易的避雨棚?
这也是为未来五年做准备。"
诸葛亮欣然应允,还说:"子谦,你这次做得很好。" 我连忙道:"末将不过是依计行事。"
诸葛亮摇头道:"你这预警之能,用得越发纯熟了。" 说着,他指着那些忙碌的工坊:"更难得的是,你懂得根本。 一个工坊,既是当下之用,也是未来之基。 一次改良,既为眼前,也为长远。"
听到这话,我心中一震。那个"1825天"的倒计时又浮现在脑海。 是啊,要想改变历史,不但要有先见之明,更要有持久之力。
建兴十五年暮春,距离那个"1825天"的预警已过去近800日。
望着那些井然有序的" ["create_time"]=> string(10) "1734376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