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13438785" ["articleid"]=> string(6) "336326" ["chaptername"]=> string(35) "第8章 祠堂小学和跛子老师" ["content"]=> string(6071) "

方家老祠堂,不,应当说是方家墟小学,由品字形的三间房屋和一座还算宽敞的院子组成。那院墙也不像寻常村户家用荆棘或木头围成的,而是用稍加打整的大小麻石块砌建起来的,迄今还残留着左右两座门楼石柱。院墙的外面爬满了藤萝,活像一堵绿篱。一侧的院墙上钉着一个锈迹斑斑的铁圈,用来做单向的投球架;院子的一角有一张用木板拼起来的长方形台子,台面上还残存着用细葛藤编成的一爿网子横在中间。据说那是乒乓球台,可是翠儿从上学伊始到现在有三四年了,却从来没见过谁在那里打乒乓球。她听山伢子哥说过,人家上学那会儿还玩过乒乓球,“那副球板和小球还是我上四年级时,县里不知啥名堂奖给的呢。后来,就那么一小盒十来个壳薄薄的白色塑料小球,实在不经打。也就是新鲜了一个学期,球打坏了,村里和学校里花不起钱再买新的,只剩下那两球板被老师藏起来了。”

山伢子还告诉翠儿,当年学校里还给了个篮球,院墙上的铁圈就是篮球架,每天下午他们就学着拍球、投篮。“那篮球使劲往地上一拍蹦起来好高好高哇。”后来不知咋的,篮球跑了气变瘪了,成了个半边瓢,“县里往学校里发篮球时也不晓得给配个打气筒,篮球瘪了想去镇上买个打气筒,满山叔一打听要花十多块钱,说啥也舍不得。”山伢子这话翠儿信,学校里现在还有“土篮球”,是董老师央求她爹从山里捎带割了一些细长的藤蔓,打掉叶子缠绕成几个半尺多大小的圆球。由于弹性小,拍在地上压根儿弹不起来,老师就让她们托在手上传来传去,说这是打排球。有时候也会让大家把它踢来踢去,藤球被踢到脚边能够接挡住并且再踢出去就算赢,董老师还煞有介事地说,可别小看了这种球,那可是我们老祖宗传下来的,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古时候叫做“蹴鞠”,在《水浒传》里还有踢蹴鞠的故事哩。

山伢子说这些翠儿从来没见过的小球大球的时候挺自豪的,眼神里充满着童年时的追忆和憧憬,尽管他现在已经是十八九岁的山里小伙了。

中间最大的那间厅堂是教室,右侧的小厢房权充教师宿舍,左侧的小厢房被当做灶屋和杂物间。灶屋里除了一个用颇为方整的石头砌成的大灶台和一口盛粮食的缸之外,靠墙的一侧整齐地码放着被劈成尺把长、两寸见方的薪柴,中间夹杂着一些小胳膊粗的大树枝杈,那都是学生家长们按月送过来的。屋前,几株紫玉兰长势格外茂盛,和方家老屋前那株差不多,茎干足有碗口般粗细。偌大的教室里,在夯实的三合土地面上,用土砖垒起来再往上面搁上一块木板就是课桌,矮点儿的自然就是凳子。好在山里的树木长得够粗大,表面毛糙的桌面够宽敞的,足足有两尺宽。

方家墟小学的“校长”和老师是同一个人:就是大名叫董慕林的跛脚董老师。他是方家墟村的外姓本地人,当年家道还算殷实,人更是聪颖,是全村唯一在县城里读过中学、听说还去过省城见过世面的文化人,曾经坐过汽车、火车,在市里的小报上发表过尽管比豆腐干大不了多少的文章,还摆弄过能在玻璃镜子里现出人像山水来的电视机哩。正可谓花无三月红,人无百样好。正当他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时候却接连遭遇不幸:刚考进高中念书的那年,有一天赶夜路回家拿米,黑灯瞎火地一不小心从山崖直摔下来,虽说把命拣回来了,但是从此瘸了一条腿,那县城里的高中也上不成了。他早年丧母,早些年在山外跑小买卖的老爹为了维持生计也不知咋的,听说在县城里贩卖山里野物时被说是违犯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哪一条,与市场管理人员发生争执和殴斗,抬回家来不几个月就咽了气。眼瞅着家境败落,成了跛子又做不了田里活,生活窘迫无着落。就在他发愁着呢正好政府号召说要尽快普及义务教育号召“村村办小学”, 这学堂倒是可以利用荒废多年的老祠堂修葺一下就行,可是哪里会有正经八百的老师肯到这大山窝里来呢?村里的老支书方满山看到他有些文化底子,便与大伙合计一下,就安排他在这老祠堂里办起了村里的初级小学,成了一个不拿国家工资全靠村里补贴点口粮零花钱、家长们接济些薪柴和油盐酱醋米的民办教师。他从此就与这老祠堂、黑板粉笔和村里的孩子们相伴了十多年。翠儿听山伢子哥说过,他也曾当过董老师的学生,不过由于他精灵古怪,净干些扯狗尾巴、偷苞谷烤来与同学分享的扯七扯八的事,颇不招老师待见。“其实董老师挺好的,他讲起课来特别是放学路上送我们回家时,特喜欢听他扯闲篇,好听着呢。”

朝阳刚刚把翠绿的山峦染上一道金黄色的边缘时,董慕林就习惯性地早早地站在祠堂——不,应该说是学校门口,与每一个来上学的孩子招呼,心里在默数着今天来上学的孩子的总数。偶尔碰上有送小孩子来上学的家长,还有背着薪柴送到学校来的,自然要热情地寒暄一番。方家墟方圆十多里,百十户人家散居,到上小学年龄的孩子有二三十个,不算少也不算多。村里距镇上有三四十里路,有了这所虽说简陋不堪的村办小学,孩子们再也不会因为路途远而辍学。不过,从方家墟小学读完初小后,再想继续上学就要到镇上寄宿读高小、读初中,所以村里几乎没有一个高中生,董慕林是在县城里读的中学,而且还是上了高中,难怪颇让村民们另眼相看。

" ["create_time"]=> string(10) "1665358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