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25546193" ["articleid"]=> string(7) "2989227" ["chaptername"]=> string(26) "第5章 孩子,你可以" ["content"]=> string(11636) "著名画家达.芬奇的父亲皮耶罗是一位令人称道的好父亲,他培养孩子的信条就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

6岁那年,达.芬奇上学了,在学校里学了很多知识,但对绘画最感兴趣。

一天,她上课不专心听讲,还给老师画了一幅速写。

回家后,达.芬奇把速写给父亲看,父亲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夸奖他画得很好,决定培养他在这方面的才华。

正是因为父亲如此开明,达.芬奇才得以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爱的绘画中,甚至敢专门画画恐吓老爸。

一次,他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盾牌上画了一个两眼冒火、鼻孔生烟,看起来十分可怕的女魔头。

为了把父亲吓一跳,他还关紧窗户,只让一缕光线照到女魔头的脸上。

后来,父亲一进家就被盾牌上的画吓坏了,等达.芬奇哈哈大笑地解释完,父亲竟然也没有责备儿子,反而很支持他。

16岁那年,父亲把达.芬奇带到画家韦罗基奥那里学画画。

在韦罗基奥的指导下,达.芬奇刻苦学习,掌握了很多绘画技巧,终于成为一代大画家。

所以说,达.芬奇的成才和父亲的鼓励与支持是分不开的。

许多儿童教育家都十分重视鼓励的作用,认为这是最重要的成长因素。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孩子需要鼓励,就如植物需要浇水一样。

离开鼓励,孩子就不能生存。”

可见,鼓励对孩子有多么重要。

但遗憾的是,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往往不重视鼓励,他们更关心的是怎样“对付”孩子的不“规范”行为,根本不考虑孩子的行为究竟体现了其怎样的心态,也不分析导致其不“规范”行为的原因。

这些不对症下药的做法,往往会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有些家长并不明白什么是鼓励,甚至以为鼓励就是说好听的,表扬一下。

其实,鼓励就是给孩子一个机会锻炼及表现自己,让他知道自己的行为可以给自己和别人带来积极的影响。

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能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鼓励不同于表扬,鼓励着重于孩子应该干什么,着重于孩子行为后的自我满足。

当你鼓励孩子时,应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他树立自信心。

就孩子做的某件事进行鼓励,那么在孩子接受鼓励之后,他会干得更多、更好。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鼓励而产生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是家长应时刻关注的内容。

鼓励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这一过程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孩子得到一种自我满足感,即自尊感和成就感。

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有效地鼓励孩子呢?

如下建议可供参考:(1)鼓励一定要明确。

家长对孩子进行鼓励时,不要笼统地说“你很棒!”

或“你真行!”

而应该对他的行为进行明确的激励。

好在什么地方,要给孩子清楚地指出来。

(2)鼓励强调过程,不强调结果。

一句“好棒啊”“好漂亮啊”丝毫没有点出孩子努力的过程。

若能换句话,例如:“全部都是你自己完成的呀?

你真厉害!”

不但肯定了孩子的努力过程,也肯定了孩子的能力,孩子也会因此受到莫大的鼓舞,对自己也更有信心。

(3)鼓励应侧重于行为而不是孩子本人。

有些父母不明白为什么不要总是用“好”“乖”或表扬孩子性格的话对孩子进行鼓励。

这是因为孩子会从不同的方面体会父母的夸奖。

你可以说:“你这样做很好,你如果今后能改掉这个毛病,就能把这件事做得更好。”

记住:对事不对人更能鼓励孩子。

此外,还要注意的是,鼓励孩子要具体。

具体的正面反馈能让孩子知道以后该怎么做,也能激发其自觉性。

例如,孩子正在作画,父母可以说:“你用灰色来描绘天空挺恰当的,这使得古堡显得更神秘。”

(4)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给予他支持和鼓励。

在孩子犹豫迟疑的时候,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示范。

如果你玩过一些刺激性的游戏,比如蹦极,你就会有这种体验:你前面的那个人对你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排在你前面的人玩得很顺利,而且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你也会跃跃欲试;相反,如果他怕得要死,你恐怕也会有些犹豫。

孩子更是这样,给他一个漂亮的示范,孩子的信心就会增强。

还可以让孩子设想自己成功的样子,在头脑里细致地描绘这幅图画,让它越来越清晰,清晰到如同身临其境。

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己经得到了肯定,它能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心。

必要的时候可以激一激孩子。

比如,有一种游戏叫走吊桥,吊桥晃来晃去,又没有扶手,孩子不敢走过吊桥。

这时,父母不妨先走过吊桥,然后对孩子说:“你要是不过来,我们就走了。”

让孩子处于一种必须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的境地。

(5)在孩子失败的时候给予他鼓励。

孩子失败的时候更需要鼓励。

如果这时不“赏识”孩子,孩子得到的可能不只是失败,还有失败带给她的沮丧心情,这可比失败本身可怕多了。

而有了鼓励,孩子就能从失败中得到一些可贵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失败就是失败,怎么样也不能把失败说成成功。

同时,也不能把失败归于客观因素,要让孩子首面自己的失败,这是很重要的一课。

父母不妨多与孩子讲讲人们失败的例子,历史故事也好,名人故事也好,自己的亲身经历也好。

总之,让孩子知道,失败是随时随地都在发生的,是每个人都会遇上的,是人生的常态。

无论成功失败,都比完全不做要好。

完全不做就是0,而只要去做了,哪怕只做到0.01也比0要大。

启发孩子,不要想着那没有得到的99.99,而要想拿得到的0.01究竟是什么。

这样,孩子才能不断进步。

小娜刚放学回到家,妈妈就来电话说她要加班,估计要过了九点才能到家,让小娜到楼下饭馆买饭,不要等自己一起吃晚饭了。

放下电话,小娜心想,自己己经是个十二岁的大姑娘了,妈妈加班那么辛苦,自己一定要做顿饭给妈妈吃。

但是天不遂人愿,由于小娜是第一次做饭,加之个子不高,他到橱柜里拿食用油时把一桶油弄洒了,弄的满橱柜都是油。

小娜不知所措,蹲在厨房哭了......妈妈回到家听到哭啼声,吓了一跳。

她循着哭声走进了厨房,看到满地都是油,立即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于是笑着对正在哭泣的小娜说:“哇!

我们家富得满地流油了!”小娜哭是因为害怕妈妈责骂自己,现在听妈妈这么一说,害怕的感觉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这时妈妈又说:“乖女儿,我们一起来把厨房打扫干净,好吗?”

于是,小娜与妈妈一起把厨房打扫了一遍。

打扫完之后,妈妈又拿起小那先前打翻的油桶,手把手地教小娜要怎么拿油桶才稳当。

“小娜,愿意做个西红柿炒鸡蛋给妈妈吃吗?”

妈妈笑眯眯地问。

“愿意!”

小娜大声地回答。

虽然这是小娜第一次做菜,但她己经一点都不胆怯了......妈妈的情商非常高,当她看到小娜在哭泣时,她知道这时要先帮小娜消除恐惧和沮丧,于是先开了个玩笑——富得满地流油。

妈妈发挥了情商中识别感情和利用感情的能力,这样既保护了小娜的自尊心,又为下一步的交流创造了温馨的氛围。

当小娜完全从恐惧和沮丧中走出来之后,妈妈让她给自己做个西红柿炒鸡蛋,就是表明自己理解小娜“想做饭”这个行为。

这就是妈妈的情商中理解感情的能力在发挥作用。

由于得到了妈妈的理解,小娜信心百倍地开始做菜。

妈妈给小娜极大的鼓励,这个鼓励不仅帮小娜消除了恐惧和沮丧,而且给了小娜更大的自信,使她主动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

家长必须学会像文中的妈妈那样鼓励孩子。

孩子需要鼓励,就像大地需要阳光一样,这是孩子的天性决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挫折和失败,这些都会给家长带来不少麻烦,因而孩子容易对自己感到失望和沮丧。

如果家长不能尽快帮孩子消除心里的负面情绪,他们容易产生自卑感,今后变得谨小慎微,失去探索的勇气,不敢进行任何创新活动,也不愿为任何失败承担责任,有可能变成畏首畏尾,毫无作为的平庸之辈。

所以,当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之后,家长要及时给孩子鼓励,消除孩子心中的负面情绪;当孩子有所进步时,家长也要及时给予孩子鼓励,以激励孩子继续努力。

高情商的家长都习惯从正面看待孩子的挫折和失败,给孩子鼓励,以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家长不愿意鼓励孩子,他们喜欢用巴掌或棍棒来应对孩子的过失行为,很少关心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过失。

这些家长之所以不喜欢鼓励孩子,是因为他们总是认为巴掌或棍棒更容易使孩子“长记性”,让孩子不会一错再错。

但是,他们不会想,这样的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更想不到这种伤害是长期而又严重的。

经常给孩子热烈的掌声,恰当的鼓励不仅能让孩子“长记性”,而且会让他们感受到家长的爱和家庭的温暖,从此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高情商家长善于鼓励孩子,他们通过这种方式与孩子实现情感共鸣,能让孩子与自己心往一处想。

这样,当家长向孩子提出更高的成长目标时,孩子会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

但是,家长必须注意,鼓励与奖励不是一回事。

鼓励主要是为了调整孩子的情绪,而鼓励只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给孩子提供荣誉或财物,也可以说是家长激励孩子的一种手段。

比如,有的家长会给孩子制定这样的奖励措施:考试成绩提高1分就奖励100元钱。

如数学成绩由90分提高到95分,那就奖励500元钱。

这种奖励只能是孩子不再专注于学习本身,而只把学习当做一种手段从而对学习本身失去兴趣,把所有的心思放在如何获得更多奖金上。

可以说,如果孩子是为了一双高档鞋而去学习,那他的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有可能会提高,但他一旦得到了这双高档鞋,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134880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