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25498308" ["articleid"]=> string(7) "2974178" ["chaptername"]=> string(58) "第5章:魏书·武帝纪·篇五·我真没杀吕伯奢" ["content"]=> string(8940) "而吕伯奢被杀一事,《三国志》里没有记载。

主要见于王沈的《魏书》、郭颁的《魏晋世语》以及孙盛的《魏氏春秋》。

《魏书》中记载,吕伯奢是成皋人,与曹操是故人。

曹操逃亡时,与几个人骑马经过成皋吕家。

当时吕伯奢本人不在,他的儿子和宾客共谋抢劫曹操,取走马和物品,结果曹操手刃击杀数人。

《魏晋世语》中记载曹操经过吕家,当时吕伯奢外出,他的五个儿子都在家里,五兄弟很客气,以宾主之礼对待曹操。

但曹操认为自己不受命得罪了董卓,怀疑吕家人是想暗算自己,于是在当天晚上持剑杀死八人,随即离开。

《魏氏春秋》中更丰富了《魏晋世语》中关于这段的描写:曹操在吕家时听到食器声,怀疑他们要害自己,于是连夜杀死八人,之后才看到吕家准备的饮食,凄怆地留下一句:“宁我负人,无令人负我!”

从上我们也能看出,《三国演义》又把《魏氏春秋》的内容进一步做了加工。

他把“宁我负人,无令人负我!”

加工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更凸显了曹操的奸恶。

可事实如何呢?

我们能否在这些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找到真相呢?

首先,我们要看这几本史料的可信度如何。

《魏书》是曹魏的官修史书,作者王沈肯定不敢对着当朝进行比较负面的记录和评价。

因此这本书的对曹魏集团的记载多有避讳,记实性不如陈寿《三国志》。

《魏晋世语》的作者是西晋史学家郭颁。

这本书记魏晋间名人轶事,可补正史之缺,有一定史料价值。

裴松之注的《三国志》就多次引用其内容。

但裴松之也批评这本书“蹇乏全无宫商,最为鄙劣,以时有异事,故颇行于世。”

大意是这本书才识低劣,真实度不行,只因为其中偶尔提到一些奇闻异事,因此比较受人们的追捧。

《魏氏春秋》的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孙盛。

这本书现己佚失,我们能见到的部分佚文,都是在别的书中保存而得的。

从这几本书的创作年代来看,越靠近的当时历史的、曹魏时期编写的官修史书《魏书》可信度最高;年代相对较远一点的西晋时期创作的《魏晋世语》可信度次之;而距离汉末三国年代最久远的东晋时期创作的《魏氏春秋》应当是最不可信的。

可这也不意味着《魏书》就该全信。

毕竟《魏书》本就站在美化曹魏的立场上,其论述的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们一同抢劫曹操,结果被曹操正当防卫的这一桥段,未必真实。

不过综合这几个史料,我们还是能还原两个大概率的事件真相。

其一,曹操应该是真的杀了吕家人的。

《魏书》既然站在美化曹魏的立场上,连它都记载了曹操杀吕家人的事情,那这件事大概率是真的发生了。

其二,曹操应该是没杀吕伯奢的。

无论是《魏书》、《魏晋世语》还是《魏氏春秋》,都写的是曹操杀了吕家人和宾客,没写杀吕伯奢。

吕伯奢被杀,那是《三国演义》加上的剧情,为了表现曹操误杀人后还恶意斩草除根、杀掉无辜的吕伯奢的无耻、恶毒和下作。

那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的推测是:曹操从洛阳逃出,一路狂奔准备回陈留,结果路上先在中牟县被抓了一次,幸亏有人求情,这才让他捡回一命。

然后曹操跑到故人吕伯奢家中,却发现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们似乎对自己有所图谋,可能要将自己抓起来送到官府。

因此己在中牟县被抓过一次,成惊弓之鸟的曹操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的儿子和宾客们,继续往陈留逃亡。

当然了,这只是我综合各个史料后的一家之言,欢迎看官们留下自己的看法。

总之,有没有发生杀吕伯奢一家的事情,吕伯奢的家人们冤不冤,这己经无从考证了。

我们的男主曹操还得继续向前呢。

跑到陈留后,心中还满是汉室的曹操立刻把家财散了,而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一同讨董。

虽然历史上的曹操没有像《三国演义》中一样拿着七星刀去刺杀董卓,但首举义旗公然反抗董卓,也是真有勇气。

毕竟站在上帝视角来看,董卓倒行逆施,丧尽人心,最终必然失败。

可当时率先举旗反对董卓的曹操又如何能保证自己不会被枪打出头鸟,被董卓先行消灭呢。

绝大多数人都是在情况明了后,再选择站队的。

就像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纵使陈胜吴广有各种各样的缺点,他们的起义也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

可只有他们率先揭竿而起,反抗给黔首百姓们重压的暴秦后,刘邦、项羽还有各地诸侯们才纷纷举起义旗,争相影从。

曹操敢在董卓专政的情况下率先举旗,既表现了他过人的勇气,又切切实实证明了此时的他是真的一心扶助汉室的。

译文云: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同时起兵讨伐董卓,他们都拥兵数万,推举袁绍为盟主,太祖代理任奋武将军。

点评:来了来了,大家耳熟能详的“十八路诸侯讨董”它来了。

诶,不对啊,不是说好的十八路诸侯么?

怎么这数来数去,就十路诸侯?

还有,曹操和孙坚哪去了?

三英战吕布的刘关张三兄弟又哪去了?

实际上,历史上就是没有十八路诸侯讨董的,那是《三国演义》美化加工后的桥段。

《后汉书》里,在这十路诸侯的基础上加了一路张超,成了十一路诸侯讨董。

曹操和孙坚的确参与了诸侯讨董,只不过两人分别在袁绍和袁术的麾下,《三国志》没把他们放到诸侯那一列。

而《三国演义》提到的剩下五路诸侯——公孙瓒、陶谦、孔融、马腾、张杨。

他们都没有在历史上参与讨董。

刘关张三兄弟呢?

在刘备怒鞭督邮之后,他们又跑去参军立功,被任命为高唐尉、高唐令等职。

后来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刘备于是投靠公孙瓒去了。

诸侯讨董时期,刘备应该就是在公孙瓒麾下的。

不过《英雄记》声称刘备在董卓之乱时曾“起军从讨董卓”。

《英雄记》,是东汉“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所著,是华夏历史上第一部专门记载“英雄”的传记。

这本书有多少可信度,就各有各的看法了。

有人认为《英雄记》的记载不可信,或者刘备只是随公孙瓒进行了一些策应性的行动,而不是真的加入了讨董联军。

对于没有具体史料可以佐证的内容,我也只能说大家各抒己见。

不过能确定的是,《三国演义》里“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这两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肯定是罗贯中编的,为的就是给刘关张三兄弟加戏。

而这十路诸侯的顺序排名,也是根据官职高低排序的。

有人可能疑惑,这袁术不就是个拿了玉玺妄自称帝、然后迅速败亡的跳梁小丑吗?

怎么能排到第一呢?

其实袁绍袁术两兄弟,都出身于西世三公的名门袁家。

袁术的出身地位比袁绍还要高,袁术是嫡出,也就是正妻生的;袁绍则是婢女生的,连庶出都算不上。

只不过袁绍本人善于经营,后面又灭了韩馥、公孙瓒,坐拥青幽并冀西州,短暂成为了中原最强大的诸侯,这才让人们觉得袁绍好像更强大一些。

可实际上,在袁术称帝败亡之前,袁术才是袁家更有势力的那个代表。

他在讨董时官居的后将军,在东汉官职里位次上卿,有单独开府之权。

这比曹操之后能当上的东郡太守的地位还要高不少呢。

真是人比人,气死人。

曹操的家世出身能碾压孙坚、刘备,可遇上袁术,那就是个被碰碎的命。

这也是为什么曹操、孙坚在讨董时被划到袁绍、袁术兄弟帐下。

没办法,谁叫人家才是真的背景硬、派头大呢!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132868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