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12843414" ["articleid"]=> string(6) "285065" ["chaptername"]=> string(27) "项羽重生秦国(三)" ["content"]=> string(7681) "

文考很快落幕,武校定在了五日后,即四月初八。在四月初六的时候,咸阳门上张贴了一则文告,宣告天下王子政认祖归宗,复其名为嬴政。对此,项羽毫不意外。近些时日,他正仔细揣摩昔日文考时所记下的那几句商君书上的话,但始终未曾摸到其命脉,略有些气闷。

很快,四月初八到了,咸阳国人空巷而出涌向校军场要争相一睹在文考中脱颖而出的神异王子的风采,项羽及其大父也在其中。

武考的主考官是上将军蒙骜,分为两考:一为涉兵见识,一人三问,二为武技体魄。这次参考的只有三位公子。

涉兵见识的主考是蒙骜的军务小司马,第一个应考的公子是公子腾,考较他对于传世兵书的了解。

这位考官第二问问了个非常促狭的问题:成而毁之者,兵书几何?”

“……”公子腾愣怔片刻,无言以对,忿忿道,“既已毁之,人何知之?无对!”

成蛟回答道:“范蠡兵书成而毁,赵武灵王兵书成而毁,信陵君兵书成而毁!”

公子腾被提的第三个问题是,当年戎狄攻占镐京,晋齐鲁皆五千乘之大诸侯,周平王何以舍近求远,千里迢迢深入陇西,搬我秦族东来与戎狄大战?

他又是愣怔忿忿然,“陈年老账,与兵事何干?无对!”

考官似乎微微冷笑:“与将士也许无干,与君王却是有关也。”蒙骜则沉着脸淡淡一挥手:“公子腾考罢,退场。”公子腾大觉窝火,对着蒙骜便嚷:“校武不校武!只这般三言两语聒噪算甚?校武!武场见分晓!”蒙骜冷冷一笑:“公子少安毋躁。选储君并非选锐士,知道么?退场!”公子腾看看蒙骜,咳的一声便脚步腾腾地砸出了场外。

项羽的脸色则微微有些发青,因为他发现面对这些问题,他同这公子腾的思考没有二差,换言之,难不成自个儿的见识也就只是跟这公子腾等同?这对一向骄傲自负的项羽来说是无比的耻辱。

第二个应考的则是公子成蛟。前两问他答的均不错,唯一遇到争议的是在第三问:乐毅灭齐,挟万钧之力而六年不下即墨,因由何在?

项羽亦在沉思。他自觉是乐毅迂腐太甚,束手束脚。成蛟则是觉得乐毅乃是义兵,没能攻下即墨,不是战力不逮,而是乐毅遭了罢黜,否则时日一久,田单必降无疑!

对此答案,项羽嗤之以鼻,他看不上什么义兵的名头,上一世刘邦就是硬靠着这义兵的名头给自个儿宣传,把他项羽最后整成了一个残暴无德的小人,屁,屠城杀人也没见他刘邦干的少,逃命的时候还把老爹媳妇统统丢给他项羽,如此没脸没皮之人,竟也能被赞一句义兵?!

所幸,这位考官也不认可成蛟所对,反问道:何谓义兵?并就成蛟所对的宣而战,战而阵,不掳掠,不杀降与乐毅攻齐一战的行为比对,窘得成蛟脸色涨红,说不出话来。

项羽在心中为这位考官的犀利而喝彩。围观的老秦人则同声吼道:“秦人只知有战!不知义兵!”

成蛟三问答出两问,退场,待后校武。接下来是嬴政应对。

第一问便甚是奇诡:战国以来,何战败于不当败,胜于不当胜?

项羽亦有些许踌躇,在他看来,最不当败之战莫过于自己的垓下之战,最不当胜之战便是那刘邦了,可此时这一切尚未发生。战国之世,战火纷飞,虽然他心底一直对于祖父项燕的战败自杀耿耿于怀,可面对这个他现在逐步了解的秦国,他也无法厚颜说出祖父不当败。故一时之间有些踌躇。

“问得好!”那少年王子嬴政却是由衷赞叹,拱手高声答道,“嬴政有对:长平大战后,秦国大将王龁、王陵相继率军二十万猛攻邯郸欲灭赵国,遭六国联军夹击,败于不当败;其时信陵君窃符救赵,联兵六国大胜秦军,胜于不当胜!”

对此答案,项羽有些恍然,亦有些不解。

幸好那位小司马接着追问问出了项羽所想:“敢问其故?”

“长平大战后秦国耗损甚大,实不具备一举灭赵之实力。既已自上党班师,便不当复攻赵国。先祖昭王不听武安君白起之断而执意起兵,连遭两败。此败非秦军战力不敌也,而在庙算之失也,故云败于不当败。信陵君以一己威望奇诡之谋,强夺兵权力挽狂澜,胜秦军于措手不及。此战之胜,既非六国政明民聚,亦非联军战力强大,实为奇谋以救衰朽,终不过使山东六国苟延残喘也!故云不当胜而胜。”

对嬴政如此作答,项羽才深觉自己与嬴政对于大势把控上的差异,今日嬴政仅仅一少年,便能清晰庙堂与战场谋划之要点,项羽做这霸王多年,却从未考虑过自身庙堂之失,怎不惭愧!

全场气氛亦因嬴政此答而兴奋不已。

小司马第二问:春秋之世,一公惯行蠢猪战法。所谓蠢猪,大要如何?

此问实在离奇,话音落点全场轰然一阵笑声便迅即平息,都全神贯注要听王子如何回答。

“有得此问,足见司马见识过人也!”少年嬴政罕见地笑了笑,竟对这位考官赞赏了一句,“司马所指,当是宋襄公无疑。此公伪仁假义欺世盗名,其‘三不’战法令人捧腹,确如蠢猪一般。堪称三不经典者,宋齐泓水之战也。”

“何谓三不?”

“三不者:敌军无备不战,敌军半渡不战,阵式未列不战也。”

全场轰然大笑,连北面高台上的大臣们也是一片笑声。怪道为何全场哄笑,原来这宋襄公便是之前成蛟所举春秋义兵了。当时众人还纳闷,这所谓春秋义兵宋襄公究竟有何战绩,似乎不曾听说过,现在听这位嬴政王子一讲这所谓的三不战法,一听之下真是笑掉大牙。

项羽亦是,他自来不喜循规蹈矩,就连传世的兵书都不屑多看,更不用说这宋襄公的惊世之举了,一时之间,对于嬴政的博闻见识不由心下赞叹。

最后的第三问:当今六国之将,何人堪称秦军日后劲敌?”

少年嬴政断然回答道:“赵国李牧!”

在看到众人或惊愕或不以为然时,少年嬴政有意提高了声调:“边将李牧,乃当今赵军最具后劲的年青名将。嬴政少随外祖游历云中,曾入李牧军中盘桓旬日。与天下名将相比,此人勇略不输赵奢,谋略过于乐毅,沉雄堪比田单。尤为可贵者,李牧善于战法创新从不拘泥陈规陋习,胜不骄败不馁善待将士,大有武安君白起之风!秦军若不认真研习李牧战法,再败秦军者必李牧也!”

对于嬴政的论断,或许唯有项羽能够理解了。他没想到,在这个时候,李牧尚未完全崭露头角的现在,这未来的始皇帝(是的,项羽已经认可了嬴政未来的功绩,不再蔑称其为暴君了)却早已在少年时就注意到了李牧的威胁不能不说此人识人之明!此时项羽心中不无自豪与怅然地想:

虽然说李牧确实称得上秦国大敌,但李牧被秦国使离间计给整死了,没能在战场上与秦军决一死战,真正阻断了秦军的进攻、给秦军带来大伤亡的是自己的祖父项燕。

" ["create_time"]=> string(10) "1662949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