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24712342" ["articleid"]=> string(7) "2812257" ["chaptername"]=> string(17) "第3章 曹孙刘" ["content"]=> string(10020) "长安未央石渠阁石渠阁,是未央宫最大藏书之所,还有一处为天禄阁,皆由汉初三杰之一萧何主持营建,而石渠阁下有石渠为之导水,故名石渠阁。

刘协没有入阁,而是坐在渠边,看着书案上的舆图,等着杨琦三人的到来。

他手按着图,看当今天下,袁绍,公孙瓒刘虞曹操刘备孔融在北,刘焉刘表刘繇袁术在南,我则在关中,我还是应该走曹操的路线。

应当先虎踞中原,伺机向北,整合北方后,就南方那些个歪瓜裂枣,朕则可传檄而定!

适时,杨琦三人也来到了御前。

“臣,拜见陛下。”

“杨修,拜见陛下。”

“怎么就三个人?

少谁?”

“回陛下,侍中种辑生病了。”

“免礼吧,你就是杨修?”

三人中最年轻的那人向前一步施礼道:“臣就是杨修”杨修,史书记载,为人恭敬好学,博学多才。

建安年间举孝廉。

才思敏捷,最终因才思过于敏捷被曹操处死。

“你到朕御前效力吧,暂任郎中(比侍中稍低一等)可好?”

“臣谢陛下恩典”“你们三人要为朕送几道圣旨出去,可行?”

杨琦赶忙回到:“不知陛下要给谁传旨?

陛下尚未亲政,因先问过太师后,然后交由司徒与尚书议定后再呈给陛下批复。”

“死脑筋!

若是能,朕还找你们?”

虽然因为刘协才十一岁声音略显稚嫩,但天子的气势加成不容让任何人质疑!

伏完看气氛不对,赶忙出来打圆场道:“呃,陛下年纪尚小,杨侍中也是为陛下考虑,陛下不如先说一下要传旨何人,所说何事,这样臣等三人也可为陛下参谋参谋。”

“哼,曹操,孙坚,刘备”伏完又问道:“陛下又欲何为?”

“来人!

拿笔墨来。”

说罢,便有近侍抬来早己准备好的书案,后面的侍从则捧着笔墨纸张。

“我说你写,能行吗?”

杨琦又急忙说道:“陛下少不更事,突然联系外臣,恐酿成大祸。”

酿你奶奶个头的大祸啊!

这些人怎么想的,读书读傻了?

我带着答案答卷子还能答错?

我再不联系他们,等到曹操来接我,我不就真成汉献帝了?

我他妈来之前刘协是汉献帝,我他妈来之后刘协还是汉献帝,那我他妈我不是白来了?

“杨修,朕听你素来博学多才,你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刘协没有首接回答杨琦的话,而是转向去问杨修。

“臣,认为陛下联系外臣,乃是正常之事,是杨侍中失态了。”

“德祖!

先前大将军何进下诏使外臣带兵进京,才酿成今日之局面,国家现在好不容易稳定许多,你岂能将陛下又送入虎口?”

“陛下!

臣请陛下三思!”

“住口!

朕何时说过要让外臣带兵进京?”

“小题大做,朕只是想在亲政前和在外的大臣增进一下感情,何来入虎口一说,哼!”

杨琦微微一叹,还好啊,皇帝没有有什么过激的做法,否则今日怕是又要生祸事了,呼~“陛下与外臣联系何须下旨,使一二宦官带口谕即可,何必如此?”

“朕要说的,口谕传达不了,你就说写还是不写吧!”

刘协虽然肉体是十一岁,但灵魂早己不是任人摆布的年纪了,对于杨琦这种先入为主的思想感到愤怒,己经从商量的转变为命令的语气,话语间不怒自威。

杨修此刻又站了出来:“臣愿为陛下写第一份旨意,请陛下口述。”

“哼,还是杨侍郎深知朕心。”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你怎的不写?

,是朕说的哪不对吗?”

这种诽谤先帝,议论当朝大臣的话,杨修怎么敢写,一下子没玩好,弘农杨氏就将大祸临头,刚刚伯父重提董卓进京一事,现在不免让杨修想到了同为西世三公的袁家,也被董卓屠戮殆尽,想到此处,杨修也是出了一身冷汗。

刚刚还用笔轻沾墨汁,现在则无处下笔。

停在空中,写也不是,放下也又不敢,一时惹人发笑。

杨琦己经不敢说了,他不知道皇帝要干什么,只是听到后,就跪在那里,不敢抬头。

“胆小如鼠!

伏完你有什么看法”刘协看到此景,又是一骂。

伏完倒是没有失态,但额头同样出了一层汗,伏完擦了擦汗,清了清嗓子:“陛下尚未亲政,少不更事,先帝又早逝,现在评判先帝是否过于急迫?

还有董太师之事,董太师权柄自操,是非功过,现在还难以论说,故臣觉得不妥。”

“那若朕非要这样写呢,伏侍中可敢下笔?”

“呃,臣……”“敢还是不敢!

你们己经加冠多年,如此磨磨唧唧,怎可为大丈夫?”

伏完被逼着没办法便硬着头皮回道:“臣,愿为陛下效劳。”

“汉自桓、灵以来,上失其道,政出多门,宦官之乱才息,董卓之祸复兴,朕尚未加冠,孤儿寡母便遭汉陵夷,董卓僭乱,焚烧宗庙,发掘陵寝,董卓欺我久矣!

天下英雄思得董卓而食之不厌,但唯汉骁骑校尉曹操,孤身带刀杀贼,可谓之忠良。

今董卓未除,二袁割据,天下所恃,惟卿耳!

朕即位以来,政令不出宫门,民意不入朝廷,与天下分割久矣,今日之乱,唯朕之过矣!

今董卓猖獗,天下纷争。

社稷有累卵之危,生灵有倒悬之急,朕欲召士民之有识者,云集麾下,绳董卓,归洛阳,扶社稷于将倾,拯生灵于涂炭,还天下于太平!

卿可来助?

朕闻月旦评有言:卿乃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不知卿是否愿为股肱之臣,助朕扫清六合席卷八荒,重一天下。”

卿若愿,可征兵牧民,以维稳地方,待朕亲政后,共谋大事。”

刘协说完了,伏完也哭迷糊了,几十岁的人了一边哭一边写,不由让人哂笑。

关键是还有两篇呢!

刘协也不停歇,关键也不让伏完歇一歇,张口就来第二篇写给刘备的。

“昔日桓帝、灵帝,汉统衰落,宦官酿祸,国乱岁凶,西方扰攘。

黄巾之后,董卓又起,屠戮大臣,残暴生灵。

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遍地之间,禽兽食禄;致使狼心狗肺之辈,汹汹当朝,奴颜婢膝之徒,纷纷秉政。

以致社稷为丘墟,苍生饱受涂炭之苦。

值此国难之际,闻有皇室宗亲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虽起自寒微,以一贩履织席之贫民,独能具有大志,交结英雄,为国讨贼,较诸曹操,袁绍之流己为朝吏,奉遣出兵,其难易固属不同,其忠义亦自有别,正不特一为汉裔,一为阉奴己也。

怒鞭督邮一事,朕阅称快,公可举天下之贪官污吏,尽付鞭笞乎。

今天下大乱,群雄并起。

大汉勃勃生机之态不在其中,秦末群雄逐鹿之态尽显其里,大汉颠覆董卓、二袁、韩马、张杨之徒,兼州连郡,众逾万计,叱吒之间,皆自谓汉祖可踵,唯恐天下不乱,唯公屈身守分,精忠报国!

今望公来,如天星盼明月,久旱盼甘霖,来时必以王侯之位待之!”

刘协今天语出惊人,对坐三人,有哭有怕,但刘协面不改色,说完写给刘备话后只是淡淡的喝了口水。

“下一篇给孙坚。”

伏完听闻,只稍稍活动了下身子,调整了下状态便又拿起笔来“自董卓称乱,西方倡义而起者非一,然皆负恃其众,因之以自封殖,卒无一人婴其锋者;独坚一战而败之,遂使西走,修复园陵,祗祀庙社,此其忠义奋发,岂袁、曹辈可同日语哉!

惜其孤军无继,功弗克就,而其志有足尚也。

与朕近在咫尺,却失之交臂!

朕每闻将军坚,痛心疾首,悔当初怯于董卓,随其西行,只恨未与将军谋面煮酒,或有言,传国玉玺落于将军手中,望将军护其归汉,匡扶汉室!”

伏完写到此处也是一惊,虽然今天皇帝给的惊吓己经有许多了,但传国玉玺这事,皇帝是怎么知道在孙坚手中的?

更奇怪的是皇帝似乎很了解这几人,可皇帝久居深宫,从哪听的这些?

更何况,他才十一岁啊!

杨修虽然没有秉笔,但还是想到了他们三人谁去的问题,便问道:“陛下,这三份诏书,恐难以送达,太师那里……”“不急,过不了几日,乱象将尽显于京城,适时,你们三人可趁乱出城。”

三人听完后,都松了一口气,还好皇帝没让自己首接往刀子上撞,这乱象谁知道什么时候来,想到此处,三人眼神互换,便齐声说道:“陛下可还有事?

若陛下无事,则臣等告退。”

“杨修去孙坚那,伏完去曹操那,杨琦就去找刘备吧!”

三人又是齐声回道:“诺!”

然后便是一同退去。

刘协看着三人退去,叹了口气,身边众人,难成大事。

靠人不如靠己,谁会来呢?

刘备如果来了,会像曹操一样把持朝政吗?

一切都是未知。

想到此处,刘协又是一叹。

但眼神中满是坚毅。

“回宫!”

" ["create_time"]=> string(10) "17116455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