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ray(5) { ["chapterid"]=> string(8) "17599820" ["articleid"]=> string(7) "1036076" ["chaptername"]=> string(8) "第42章" ["content"]=> string(3616) "

说着看向奥利弗·伍德和黎耀辉,“你们觉得怎么样?”

伍德就摊了下手,“很酷哦,镜头如果始终追随角色,跟着一起运动,画面的视觉重心和背景环境,就会不断地变化,进而造成紧张不安的动荡感,我觉得没问题。”

黎耀辉揉捏着下巴。

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难度倒不会很大,无非就是演员跳楼或者跳海的时候,摄影师就紧随其后,跟着一起跳呗,只要做好防护,还是完全没问题的。”

至于会不会因此造成观众的眩晕感,无所谓的,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陈默就点了点头。

转而看向林笛安,“动作我给你设计,你给我把他实现并具化,不需要完整的套路,都是一些碎片化的特写镜头,套招什么的,对于你和你的团队来说,应该还是很简单的。”

《谍影重重》的动作设计很新颖,和香江那边的动作设计,也完全不是一个路数。

往往打斗进入白热化阶段时,摄影师就会用“急推”拍摄演员的面部表情,以此表现出你死我活和剑拔弩张的态势。

然后再用“急拉”,展现打斗双方的空间位置关系,用“甩镜”和“摇镜”模拟人眼活动,烘托出高手过招时目不暇接的感觉。

当然了,里面很多这样的戏份,靠的都是多机位、多角度拍摄完成的。

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角色始终处于运动之中,两名角色之间的那条“轴线”,也同样会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这与传统拍摄技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在正常情况下,这条隐形轴线,是观众判断角色位置和运动方向的依据。

而这部电影,则打破了这种轴线规律,反而用“跳轴”,来丰富了镜头语言的多样性。

这就导致观众很容易对角色之间的位置关系,产生视觉上的混乱感。

再加上手持镜头的不稳定性和摇晃感,观众不看的眩晕才怪呢。

但是不要忘了,对于别的影片来说,这是一个本质上的缺陷,但是对于谍战动作电影而言,却是恰到好处的一种沉浸式体验。

单只是一场场的动作戏,就能让你把心吊到嗓子眼上了。

所谓的眩晕,也会变成磕了药似的,嗨到不能自已,欲罢不能。

当然了,这个还是需要动作指导和摄影指导共同完成。

林笛安对此自然也很容易就能理解。

就点了点头,“这就是你曾经提到过的那种,反向动作时间浓缩呗?也叫碎片化剪辑?”

香江动作戏里的传统处理方式,不管怎么变化,都是有逻辑的。

说白了,那就是一个出手的动作,跟着就是一个对方被击中的动作,有时候还可以来回展示好几次,甚至可以用慢镜头,多角度的呈现给观众。

本质上来说,这就是一种时间在延长的表现手法。

但是,《谍影重重》却是反其道而行,大多动作场面,只需要动势最强的那几下子,然后三下五除二,不等观众反应过来,敌人就已经躺下了。

中间靠的,全是凌厉的局部动作特写和剪辑,不但不会让观众觉得假,还能让他们看的肾上腺素飙升。

或许有人会说,这特么就不是动作设计,而是全靠剪辑了。

话也没错,因为就算是一个不会武术的演员,也能通过这种手段,把你塑造成一个银幕上的功夫高手。

" ["create_time"]=> string(10) "1685680624" }